2007我在香港見詩友孟浪時,他還約了另一位詩友阿海,我與他於1985年在北京相識也是通過孟浪介紹的。此兄大名桂敏海,2016年和2018年兩度成為海外關注的熱點人物,中國媒體曾以《一位香港書商為何能引發瑞典領館和國際出版家協會關注?》,《香港銅鑼灣書店老板桂敏海“失蹤”事件調查》,《瑞典籍華裔香港書商桂敏海再次被拘留真相》予以報道。
我在此章開篇提到阿海並不是要展開寫他,而是由他聯想到了1985年我與他第一次見麵時的他的女友,我在本文稱她為ary一一ary,是因為要把和我認識的中文“馬莉、馬麗和馬力”們區分開,當然也可以翻譯為其中任一位。ary比較特殊,當然她是中國人,隻是她嫁給了一位德國人漢克並在德國生活了十幾年。
最關鍵的她是我的第一位女人,在25歲那一年我把做為男人的第一次給了她。那是在我兒時長大的連珠山鎮,一個月色皎潔的夏夜,在一家揮汗如雨的招待所內一一這才是事隔35年後我要寫這篇小說的動機。
1999年澳門回歸之前,應一位好兄弟董平之邀、我從棲居的珠海來到北京,參加他策劃的“酒吧音樂節”。我的身份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因為在珠海隱退的這一年我寫了幾篇有影響力的樂評。ary的電話,說她已回國,現在德國駐中國大使館做文秘。於是我們相約中午12點在使館區秀水南街著名的藏餐“瑪吉阿咪”新冠前己停業)見麵,這裡是老外、演藝界和國貿商圈白領薈聚的地方。
這是從我上次“失身”後十一年後我倆第一次再見,我還是有點激動和矛盾的。所以提前半小時到,選了一個靠窗背牆的有利位置,先點了壺鹹奶茶,點上一支七星煙等她。腦海中想象她現在的樣子和形象……
12點10分、她連聲說著sorry、爽朗地笑著走了進來,不僅臉龐連整個人都胖了一圈。當年她可是一位氣質美女,戴著一副白框的學生眼鏡,瘦弱、文靜、寡言,有一種病態的性感。
我趕緊站起來,她撲上來給了我一個熱烈的擁抱。我敏感地發現她不僅胸部變大了、甚至胯和臀部也變大了。驀然想起一位移民美國的朋友曾說過:經常和白人ake??ove的亞洲女人,整個形體都會變、欲望也會增強。不由得關聯到那位知名影星國際章,好像確實如此。
這頓飯吃得很愉快,幾乎成了通報會,仿佛為了填補這十一年的空白。過去的情份也隨之雲淡風輕了,更似一對無話不談的老友。
從交談中得之她和老公去德國這十幾年,漢克一直做外賣工作,收入較高。她生完兒子後在一家華人開的培訓機構教中文。過著普通而平靜的日子。這次回國定居,一是母親生病需要照顧;二是也想女兒接受中文教育;三是漢克喜歡中國文化,當年來大陸留學也是因為此。
我笑著問:“還寫詩嗎?”
“早就不寫了。等我媽病好了,女兒上中學了,也許會的”,她笑著回答。
我當年和她可是因詩結緣。那是1985年我來北京參加一項先鋒詩歌研討會,主辦者叫黃嶺,現旅居台島。當時她有一位北大的男友叫阿海,後加入瑞典國籍,在香港從事紅色書刊出版工作。
此次相見我以她為角色和背景寫下了不僅是我本人也算是第三代詩的代表性作品的《空位》和《孤獨》。並以這二首詩參加了“中國現代詩群體大展”同時打出了“體驗詩”的旗號和宣言。
特附錄如下:
《空位》
我的身邊總有空位
當某天聞到一縷芳馨
垂下眼簾喃喃低語
突然
一種預感
使我驚恐不安
睜開軀體
原來依然空位
於是
我也走了
留下一個空位
現代人有著本質的孤獨,灰色的生活狀態又加重了這種孤獨,所以即便朋輩滿座,他們仍會感到內在的不可抗拒的淒涼。《空位》傳遞的正是第三代詩人們過分重視主體內心世界所產生的普泛痛苦體驗。詩人感到“身邊總有“空位”,渴望會有人來,當“聞到一縷芳馨”時,他暗垂眼簾,希望它會被填補滿;可睜開“軀體”一看,空位依然,原來隻是一片美妙的幻影,一場虛空的歡樂夢,孤獨無聊之至,使詩人“也走了/留下一個空位”。它說明人生的“空位”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永遠也無法填補,極具孤獨之狀濫於言表。哲學思辨裡,浸漬著憂都悲愴的血淚,向現代人艱難又平庸的生命真實靠近了許多。這種不滿足形態的恢複,是生命的必然,也是對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的認同與皈依。也許人們會指責它的虛空,但它又何嘗不是對病態生活的曲折攻擊?何嘗不是對被泯滅的生命個體愛與理解的呼喚。
詩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寥寥十一行卻分置四段,而每段又都有“總有空位”“依然空位”出現。排列上的稀疏、空白,貼切形象地襯托出了詩人孤獨的心態……
《孤獨》
因為習慣孤獨
常常走在人們的前頭遠遠地
或許那些男人
在我的身後與女人嘀咕
但我相信
他們心理上一定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