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故居:
2003年春,第一次到天津,這座有河有海的城市,出席《天津日報》舉辦的一場房地產論壇做主題講演。會後主辦單位的媒體朋友請我到提前預約的張學良故居當時還是對外開放的飯店,後因保護原因恢複為展館)吃飯,我們的小包間是趙四小姐閨房,想象張學良當年的叱吒風雲與金屋藏嬌,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一一誰能想到他之後背棄東北,西安兵諫,戴罪被禁直到1990年才在台解除囹圄重獲自由,與趙一荻相濡以沫,患難與共72年……
師生之戀:
2002年春的一個下雨天,第一次在人民大學的水穿石咖啡廳見到小晁同學,我就不由得腦海中閃現美國詩人龐德的那句最著名的意象詩:人叢中這些幽靈似的麵龐,潮濕的黑色樹枝上的花瓣。
當我第一次在浪漫的人大校園中牽起她的手,由此就開啟了一段美好而短暫的師生戀一一
我們一起去王府井小吃街吃張氏炒肝,去天主教聖若瑟堂聽優美肅穆的唱詩,去三聯書店買書並去二樓的咖啡廳聽民謠;
我們一起去秀水街與老外一起買假名牌,在臨街的西餐廳吃無名漢堡;
一起去朝陽公園參加搖滾音樂節,一起去香山看紅葉;
一起去靈山旅遊住在一個房間內坐懷不亂,一起去北戴河看海心如潮湧……
半年後的暑假我去她的故鄉天津濱海新區看她,然後一起吃原生態海鮮,在夕陽下的沙灘漫步,那天晚上她把滾燙濕潤的處子之身給了我,她羞澀的要求關燈,濃濃的夜色中我聞到一陣新鮮的海腥味……
2003年冬在冰城我和她在中央大街上的波特曼俄式西餐廳最後一次見麵。我倆分彆從京城來,這是她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寒假旅遊,我是出差商務活動,我們不期而遇遂相約。咖啡的熱氣消散後留下默默的苦澀和惆悵,她緩緩但堅決地退出我在桌上握著的手,淡淡地說我們出去轉轉吧。然後走到著名的防洪紀念塔下合了一張紀念照。望著千裡冰封的江麵,輕鬆揮手說再見其實是最後的告彆…….此時此刻我又不由想起黑格爾的那句名言:萬古永恒的山嶺不如瞬息即逝的玫瑰。其實生命的美麗花環不就是由一朵朵鮮花編織而成嗎……
三大直轄市中天津一直添居末位,由於一直被北京壓製成為發展最緩慢的城市。但也是最幸福和生活節奏最從容的城市,狗不理包子、大麻花和相聲就是一種折射和象征……
在近現代中國,天津卻曾經成為京畿重地,風雲人物聚集。尤其意大利風情區和第五大道,清末、北閥及民國時期名人彙聚,梁啟超,小德張,袁世凱,段祺瑞,馮鞏爺爺馮國璋,弘一法師,張學良,曹禺等繁星閃爍……
《天津及“五大道”之曆史縮影與文化魅力》
10年前第一次來天津“五大道”就被它的建築街區和曆史名流文化所吸引!集聚清末和北洋政府及民國初期諸多政商文等各界著名人士,可以說是那個世紀之交之國家十字路口的縮影和象征。各種政見與思想風潮改良與革命、立憲與民主、共和與專製等)雜陳而並行,英才與梟雄輩出,頗具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氣象和風範。是中國現代史上乃至中國曆史上最有活力、魅力和值得懷念的特殊閃光年代!
每次來天津都是走馬觀花匆匆而彆,且從現代商業和城市發展角度觀評這個最早的直犗市往往不儘人意。反而從曆史特彆是近代史為切入點方能體會它的獨特韻味和價值。
所以此次天津友情之約私人之行讓我可以安心地住下來呆2天,走街串巷尋訪古跡故居甚至蒼蠅小館品嘗市井津菜,尤感它的??重和蘊藉並追思與這座城市相關的細節與情份……2016.10.31.
附“五大道”
位於原先的英租界內,彙聚著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國各式風貌建築230多幢,名人名宅50餘座,使這裡成為“萬國建築博覽會”。例如文藝複興式、希臘式、哥特式、浪漫主義、折衷主義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構成了一種凝固的藝術。”
附“意風區”
目前保存完整的歐洲建築近200餘棟,有大量意大利風情建築。逢春夏秋三季,天津的意大利老租界的新意街變成了不夜城。在意大利老租界裡,還有梁啟超的飲冰室、曹禺故居、李叔同故居、袁世凱及馮國璋的府邸等。
a.梁啟超故居:
2016.10.30.此次天津之行特拜謁梁啟超先生的故居,不由想起台灣龍應台先生對他的評價和解璽璋兄的3卷本《梁啟超傳》。
也許隻有在那個世紀之交和紛亂年代才能出現這樣的偉大思想家和啟蒙大師。而進入一統江山尤其是磚製時代則隻生產批量的吹鼓手和禦用文人。
而梁先生一生致力的改良主義和立.憲.民.主.正如英日的實踐都證明遠比後來的革命和暴力特彆是偽.共.和.與假.民.主.更有益於漸進國家利益也符合國際保守趨勢!
在世界尤其東方更要警惕竊國者和獨.裁.者.如彼時的袁大頭、蔣光頭和此時的普大帝等所代表毒裁人物……
b.南開大學:
2016.5.15.應南開大學之邀出席明天南開大學房地產校友會揭牌儀式並致辭。當晚抵達新校區,雖多次來津但首次到南開,入住專家樓後即滳滳打車到老校區,從南門進迎麵就是高大的周.恩.來.塑像。但我最想瞻仰的是南開大學創始人、近現代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先找到了伯苓樓,然後問了5、6位師生是否有張校長的塑像和遺址等竟無人知曉,一位正手牽漂亮女生談戀愛的酷男訕笑著對我說,沒聽說有張伯苓塑像,隻有周總理的,你懂的!但我不相信,最後問到另一對談戀愛的知性童鞋告之在實驗樓的小花園裡有張校長的塑像。漫步在與大學記憶相似的校園心中產生無限的感慨:中國的曆史重來都是成功者的曆史!夕照中終於肅立在張老的塑像前三躹躬,回看背麵碑文是百年校慶時張校長夫婦的合遷墓,亦算葬得其所......
c.李叔同故居:
2019年3月1日,臨天津參矚李叔同故居。原位於河北區糧店街60號,是一座清朝年間建造的一套由四個四合院組成的大宅院,是李叔同1910年從日本學成重返故裡時修建的,以示一展宏圖的意願。院內花園遊廊環繞,雕梁畫柱交輝,室內陳設精致,環境幽雅宜人。為津門名人故居建築中的一支奇葩。
世人最熟悉的無疑是李叔同的《送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彆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儘餘歡,今宵彆夢寒。
李叔同俗名)和弘一法師法號)無論是出世前的青春文藝、叛逆不羈和名士風流,特彆是出世後的嚴律修行、法道超度、慈悲情懷,都是我深為敬慕和高山仰止的。關於他的傳記和軼事我幾乎全都拜讀過並耳熟能詳。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出世前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還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更是中國話劇的開創者。出世後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一一但如今網上也有女拳者從世俗角度稱其為“拋妻棄子”的經典“渣男”,令人莞爾……
心誌要苦,意趣要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