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和太子妃先後與神醫的談話,也在錦衣衛的監視下,一五一十的彙報給了皇帝。
皇帝看著太子送上來的奏折,長長歎了一口氣。
儲君之位,現在是真的要重新考慮換人了。
沒有僥幸的心理,也沒有什麼多餘的念頭了。
太子表示自己還需要在行宮長久的休養,朝中的政務往來不便,父皇可以交給其他人處理。
不必再費心送到行宮來了。
這算是變相的,主動退出繼承人的競爭中了。
東宮的屬臣自然也知道了事情的變化,太子性命保住了,但是無法行走。
皇朝繼承人肯定不能是個有殘疾的皇子,因此天然不用再考慮了。
但是他們這些屬臣怎麼辦?
有些年長的,思來想去後,聯合其他朝臣上奏折,請立皇太孫。
從前,太子是嫡子,是繼承人。
太子的兒子,自然也是下一任繼承人,也是皇朝的繼承者。
兩位都是板上釘釘的嫡長子。
有什麼問題嗎?
雖然太子還在,但是越過太子,直接傳位皇太孫,也是可行的。
到時候,將太子奉為太上皇、奉為攝政親王,同樣可以輔助朝政。
從前的東宮屬臣,照舊可以成為小皇孫的班底,在對方成年之前,進行輔政。
此事從前沒有可以直接拿過來進行參考的,繼承例子。
東宮的屬臣事關一多半大臣們的選擇,家中有些希望的孩子,基本都在太子手底下曆練過。
也是朝臣們早早就做出的選擇。
但同時,三、四兩位皇子,在朝中也隱約有了新的支持者。
這些是新科考試之後,重新錄取進來的大臣。
與諸多老派大臣們,現在還沒有那麼緊密的利益牽扯。
從龍之功,從龍之功。
一手的功勞,和跟在彆人後麵,撿到的殘渣剩飯。
兩者的收益不可以同日而語。
太子起來的時間早,勢力成形的時間也早。
後來的很多人,想要送上忠心,都找不到門路送上去。
現在好了,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裂縫,誰都有機會上前去試一試了。
東宮的人帶頭上書之後,立刻就有大臣跳出來,引經據典的反對。
表示從未有過冊立皇太孫的傳統,太子既然好了,說不準再過一段時間,就能完全好利索呢。
現在這個時間,將幼子推出來是做什麼。
如此的迫不及待,如此著急的換人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詛咒太子殿下。
另外一派對這個說法,自然是嗤之以鼻。
雙方互不相讓,在朝堂上唇槍舌劍,你來我往,打得好不熱鬨。
最前麵的幾位老臣,對這件事情,一言不發。
皇帝最後說道“好了,此事容後再議。”
朝廷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這種情況下,選儲君的事情,顯然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定下來的事情。
現在正在處理政事的,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一下子成為了京城裡的熱點話題。
尤其是在皇帝給他們定下婚事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