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像我們這樣握有巨額財富的人將被認定為資本家,並成為國家重點整治的對象。
因此,我決定及早加入體製內,以圖徹底擺脫資本家的身份。
對於你們婁家而言,要麼舉家遷往海外或移居;要麼留下來承受接下來的一切。
婁半城搖搖頭。
“出國我絕不會做,這裡是我的根基所在。”
“去也離得太遠。”李建國接著追問。
“難道你就忍心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財富被充公,名聲受損嗎?”
“還將不斷麵臨打壓?”
“甚至可能被捕入獄?”這讓婁半城有些焦急“那我該如何是好?”
李建國平淡回應“辦法其實很簡單。”
“在啟動與公營合並之前,主動獻出誠意。”
“出資創建一家汽車製造廠並捐獻給國家。”話至此,婁半城陷入深思。
接下來的部分講述婁半城決定出資建立汽車廠,並由李建國負責其運作。
當李建國提出讓他資助建廠再上交給國家時,婁半城感到非常為難。
他是資本家,對金錢看得很重。
即使上次借了一百億給李建國,那也是考慮到與婁小娥的關係以及李建國之前的救助,同時也能預見能從這筆交易中獲取利益。
他對李建國賺大錢的能力和還款信用有一定的信心,所以他毫不猶豫地了這筆貸款。
如果換成其他人,即使是李建國本人,他也斷然是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的。
因為商人本質上就是為了盈利。
婁半城表現出極大的抵觸情緒
“絕對不行!建造一個汽車廠最少也要幾百億的投入。這些錢無償交給國家,我什麼也得不到,這如何能夠接受!”
李建國早有心理準備,預料到婁半城會有如此強烈的反對意見。
這也是為什麼婁家在未來實施公私合營後,即便已經交出了工廠,仍然會受到更多的壓力,
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在配合國家行動方麵的態度過於勉強,過分注重金錢利益。
對此李建國可以理解。
但他依然條理清晰地說出自己的觀點
“婁叔,我必須向您說明,若不及時捐建汽車廠會有哪幾點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