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三國之赤壁風雲
在三國那個戰火紛飛卻又充滿傳奇色彩的年代,魏蜀吳三方勢力可謂是鬥智鬥勇,精彩紛呈。不過,今天咱們要說的這個赤壁之戰,和史書上記載的可能有點不一樣,這裡麵的故事,那叫一個讓人笑掉大牙。
話說曹操,這位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一直有著稱霸天下的雄心壯誌。他基本統一北方後,就把目光投向了南方。在他眼中,東吳的孫權和劉備的勢力,就像兩塊絆腳石,不搬開,他這“天下之主”的寶座就坐不安穩。於是,曹操大手一揮,率領著號稱八十萬的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江南進發,準備一舉拿下東吳,順便把劉備也給收拾了。
這邊劉備得知曹操大軍壓境,嚇得臉色慘白,趕忙去找諸葛亮商量對策。諸葛亮搖著他那把標誌性的鵝毛扇,不緊不慢地說“主公莫慌,山人自有妙計。咱們單靠自己肯定打不過曹操,必須和東吳聯手。”劉備一聽,覺得有道理,可又擔心地問“那東吳會願意和咱們合作嗎?”諸葛亮微微一笑,自信滿滿地說“放心吧主公,我去東吳走一趟,憑我的三寸不爛之舌,定能說服孫權。”
諸葛亮來到東吳,孫權也正為曹操的大軍發愁呢。他手下的大臣們分成兩派,一派主張投降,說曹操勢力太大,根本打不過;另一派主張抵抗,可又沒什麼把握。孫權正左右為難的時候,諸葛亮來了。
諸葛亮見到孫權,先是把曹操一頓猛誇,說曹操兵多將廣,實力超強。孫權一聽,臉色就有點不好看了,心裡想“你這是來勸我投降的吧?”可沒想到,諸葛亮話鋒一轉,說道“不過呢,曹操的軍隊有很多弱點。他們大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來到南方,水土不服,肯定會生病。而且,他這次來,犯了兵家大忌,戰線拉得太長,糧草供應肯定跟不上。”孫權聽了,眼睛一亮,覺得諸葛亮說得有點道理。
這時候,東吳的大臣張昭站出來,想給諸葛亮來個下馬威。他說“諸葛亮啊,你口口聲聲說能打敗曹操,我看你就是吹牛。劉備之前被曹操打得屁滾尿流,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還好意思來找我們合作?”諸葛亮一聽,不生氣反而笑了,他說“張大人,您這話說得就不對了。劉備之前是敗了幾次,可那是因為他兵力薄弱,又沒有穩固的後方。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和東吳聯手,就像猛虎添翼。而且,曹操雖然人多,但他的士兵都是被迫來打仗的,根本沒有鬥誌。您再看看東吳,兵精糧足,又有長江天險,要是還怕曹操,那可就太讓人笑話了。”張昭被說得啞口無言,其他大臣也都對諸葛亮刮目相看。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話,心裡已經有了主意,但他還是有點猶豫,就問周瑜的意見。周瑜可是東吳的大都督,年輕有為,智勇雙全。他早就看不慣曹操的囂張氣焰了,堅決主張抵抗。孫權這下終於下定決心,和劉備聯手對抗曹操。
為了讓兩家更好地合作,周瑜和諸葛亮開始商量作戰計劃。這兩人都是聰明絕頂的人,可湊到一起,就開始互相較勁。
有一天,周瑜把諸葛亮叫到軍營裡,說“諸葛先生,如今曹操大軍壓境,咱們得想個好辦法打敗他。我想了個主意,不知道您覺得怎麼樣。”諸葛亮笑著說“都督請講。”周瑜說“我打算用火攻,曹操的戰船都連在一起,隻要一把火,就能把他們燒個精光。”諸葛亮一聽,心裡暗喜,心想“這和我想的一樣啊。”可嘴上卻說“都督這個主意不錯,不過火攻雖好,可還得有東風相助才行啊。這大冬天的,都是西北風,咱們在南岸,風往曹操那邊吹,怎麼放火啊?”周瑜一聽,頓時愣住了,他還真沒想到這一點。這一下,周瑜對諸葛亮的本事又多了幾分忌憚。
回到營帳後,周瑜越想越生氣,覺得諸葛亮太厲害了,要是以後和劉備合作成功,東吳可就危險了。於是,他就想找個機會除掉諸葛亮。
第二天,周瑜對諸葛亮說“諸葛先生,如今我們兩家合作,軍中正缺箭用。我想請先生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這可是關乎我們生死存亡的大事,還望先生不要推辭。”諸葛亮一聽,心裡就明白了,周瑜這是想刁難他。可他一點也不慌張,笑著說“十天太久了,三天就行。”周瑜以為自己聽錯了,驚訝地問“先生說幾天?”諸葛亮堅定地說“三天。如果三天造不出十萬支箭,我甘願受罰。”周瑜心中暗喜,心想“這諸葛亮真是自不量力,三天怎麼可能造出十萬支箭,這次看你怎麼死。”
諸葛亮回去後,並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去召集工匠造箭,而是整天吃喝玩樂,好像把造箭的事忘得一乾二淨。魯肅是周瑜的好朋友,也是個老實人,他看到諸葛亮這樣,心裡很著急,就去找諸葛亮問個究竟。
諸葛亮見到魯肅,神秘兮兮地說“子敬啊,你可得救救我。我這次是被周瑜逼得沒辦法了,三天根本造不出十萬支箭啊。”魯肅著急地說“那你還答應他,這可怎麼辦?”諸葛亮說“子敬彆急,我有個辦法。你能不能給我準備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個士兵,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把草把子放在船的兩邊。這些事你千萬彆讓周瑜知道,不然我的計劃就泡湯了。”魯肅雖然不知道諸葛亮要乾什麼,但他還是答應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到了第三天夜裡,江上大霧彌漫,伸手不見五指。諸葛亮對魯肅說“子敬,咱們該去取箭了。”魯肅一頭霧水,問“去哪裡取箭?”諸葛亮笑著說“彆問那麼多了,跟我來就是。”於是,諸葛亮帶著魯肅,坐著那二十條船,向曹操的水寨駛去。
船到了曹操水寨附近,諸葛亮讓士兵們把船一字排開,然後在船上敲鑼打鼓,大聲呐喊。曹操聽到鼓聲和呐喊聲,以為東吳的軍隊來偷襲了,可又因為大霧彌漫,看不清對方的情況,不敢輕易出兵。他想了想,就下令弓箭手向江上射箭,把東吳的軍隊逼退。一時間,曹軍的箭像雨點一樣射向諸葛亮的船。不一會兒,船兩邊的草把子上就插滿了箭。
諸葛亮看差不多了,就下令讓船掉頭,還讓士兵們大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曹操這才知道自己上當了,可再派人去追已經來不及了。諸葛亮帶著這二十條船,滿載而歸,輕輕鬆鬆就完成了“造箭”的任務。
周瑜知道這件事後,氣得七竅生煙,他沒想到諸葛亮居然這麼厲害,用這麼巧妙的辦法就解決了難題。可他還是不甘心,又想出了一個主意。
周瑜打聽到曹操手下有個叫蔣乾的人,和自己是老同學。他就想利用蔣乾,讓他去曹操那裡當間諜,散布一些假消息,擾亂曹操的軍心。
蔣乾聽說周瑜想見他,心裡很高興,覺得自己可以借此機會立個大功。他來到東吳後,周瑜擺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招待他。酒過三巡,周瑜裝出一副喝醉的樣子,拉著蔣乾的手說“老同學啊,今天咱們隻敘舊情,不談軍事。”蔣乾本來是想套周瑜的話的,可聽周瑜這麼說,也不好開口了。
晚上,周瑜和蔣乾睡在一個營帳裡。半夜,蔣乾偷偷起來,想看看有沒有什麼重要的文件。他翻來翻去,還真讓他找到了一封信。信是曹操手下的大將蔡瑁、張允寫的,信上說他們早就想投降東吳了,隻是一直沒有機會,這次願意裡應外合,幫助東吳打敗曹操。蔣乾看到這封信,如獲至寶,他心想“這可是個大功勞啊。”於是,他趁周瑜還在睡覺,偷偷把信藏了起來。
第二天一大早,蔣乾就匆匆忙忙地離開了東吳,回到曹操那裡。他把信交給曹操,曹操看了信後,勃然大怒,他沒想到蔡瑁、張允居然會背叛他。曹操一怒之下,就把蔡瑁、張允給殺了。可殺完之後,曹操才反應過來,自己可能上當了。蔡瑁、張允是他手下最懂水戰的將領,殺了他們,自己的水軍可就沒人指揮了。曹操這才知道自己中了周瑜的反間計,可後悔也來不及了。
周瑜除掉了蔡瑁、張允,心裡很高興。他覺得自己離打敗曹操又近了一步。可他沒想到,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等著他。
為了讓火攻的計劃更加順利,周瑜需要有人去曹營詐降,然後在關鍵時刻放火。可誰願意去冒這個險呢?這時候,老將黃蓋站了出來。黃蓋說“都督,我願意去。”周瑜很感動,但他還是有點擔心,說“黃老將軍,此去曹營,凶多吉少,你可要想清楚啊。”黃蓋說“我已經想好了,為了東吳,我甘願冒這個險。”
於是,周瑜和黃蓋就商量出了一個苦肉計。在一次軍事會議上,周瑜故意找茬,和黃蓋吵了起來。周瑜大發雷霆,說黃蓋違抗軍令,要把他斬首。其他將領紛紛求情,周瑜這才勉強同意,把斬首改成了打板子。黃蓋被打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漓,但他始終沒有求饒。
這一幕被蔣乾看到了,蔣乾回去後,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曹操。曹操一開始還不相信,可看到黃蓋派人送來的投降信後,他有點動搖了。再加上蔣乾在旁邊添油加醋地說,曹操終於相信了黃蓋是真的投降。
到了約定的日子,黃蓋帶著幾十條裝滿易燃物的戰船,駛向曹營。曹操看到黃蓋的船來了,還以為是來投降的,心裡很高興。可沒想到,黃蓋的船離曹營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突然點起了大火。借著風勢,大火迅速蔓延,曹營的戰船瞬間就被大火包圍了。
曹操的士兵們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火嚇得驚慌失措,四處逃竄。很多人不是被燒死,就是被淹死。曹操見大勢已去,隻好帶著殘兵敗將,狼狽地逃走了。
赤壁之戰,就這樣以曹操的大敗而告終。這一戰,不僅改變了三國的局勢,也留下了許多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而諸葛亮、周瑜、黃蓋等人物的精彩表現,更是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傳奇。不過,這其中那些搞笑又有趣的小插曲,才是真正讓人回味無窮的地方,每次想起,都能讓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大話三國之赤壁餘波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歸,一路上丟盔棄甲,好不狼狽。而東吳和劉備這邊則是一片歡騰,大擺慶功宴。
在慶功宴上,孫權笑得合不攏嘴,對眾人說道“此次能大破曹軍,全賴各位齊心協力,尤其是周公瑾和諸葛先生,真是功不可沒啊!”眾人紛紛附和,舉杯暢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周瑜卻在一旁看著諸葛亮,心裡那股子嫉妒的火又燒了起來。他眼珠子一轉,站起身來對諸葛亮說“諸葛先生,此次火攻之計大獲成功,不過這其中也有不少運氣成分。若不是那東風來得及時,咱們這火攻可就成了笑話。我看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如我再出個題考考先生,若先生能答上來,我周瑜對先生是徹底心服口服。”
諸葛亮一聽,就知道周瑜又想刁難他,但還是麵帶微笑地說“都督請講,亮定當儘力。”
周瑜清了清嗓子說“我這有一上聯,‘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先生請對下聯。”這上聯一出,眾人都安靜下來,紛紛覺得這上聯難度頗高,既描繪了實景,又有巧妙的重複和意境。
諸葛亮略作思索,便開口道“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話音剛落,眾人先是一愣,隨即爆發出一陣喝彩聲。孫權也讚歎道“諸葛先生果然才思敏捷,此下聯對得工整絕妙,與上聯相得益彰。”周瑜心裡雖然不爽,但也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才華,隻能勉強擠出一絲笑容。
慶功宴結束後,劉備找到諸葛亮說“先生,如今曹操大敗,咱們也該謀劃下一步了。我聽聞荊州之地富饒,且戰略位置重要,咱們是不是該想法子把荊州拿下?”諸葛亮搖著扇子說“主公所言極是,荊州咱們勢在必得。不過東吳那邊肯定也對荊州虎視眈眈,咱們得想個周全的辦法。”
於是,諸葛亮就開始琢磨怎麼既能拿到荊州,又不得罪東吳。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借荊州”的主意。諸葛亮讓劉備帶著厚禮去見孫權,說是赤壁之戰後劉備的軍隊一直居無定所,希望能暫時借荊州作為安身之地,等日後有了彆的地盤,一定歸還。
孫權一聽,心裡就犯起了嘀咕。他想把荊州給劉備吧,又舍不得,畢竟荊州太重要了;不給吧,又怕傷了兩家的和氣。這時候周瑜站出來說“主公,荊州萬萬不能借。劉備素有大誌,一旦讓他在荊州站穩腳跟,以後可就不好對付了。咱們不如表麵上答應借荊州,等他們來了,就把劉備扣下,逼他們交出兵權。”孫權覺得周瑜說得有道理,就答應了劉備借荊州的請求。
劉備帶著諸葛亮等人來到東吳,孫權擺下宴席招待他們。酒過三巡,孫權就開始旁敲側擊地問劉備什麼時候歸還荊州。劉備按照諸葛亮事先教他的,裝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說“孫將軍,我劉備如今確實是沒有容身之所,還望孫將軍能寬限些時日。等我有了彆的地方,一定馬上歸還荊州。”孫權剛想說話,周瑜就使了個眼色,示意埋伏好的刀斧手準備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