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一晚。
早上九點,陳光明等人打了個車來到了我國最早、最忙碌的個體戶集貿市場——高第街。
聽王東強說,這條街淩晨三四點就已經開始營業,一直到晚上才會結束。
五百多米長的街道兩旁密密麻麻擺了幾百個用架子搭起來的簡易檔口,街麵上混合著匆匆的腳步聲,操著湘、蜀、東北等不同口音的問價聲,計算器劈裡啪啦的按鍵聲,拖車與地麵的摩擦哐當哐當聲,相當的熱鬨。
據說這裡的貨物很大一部分都是中英街過來的水貨。
韓春明看著眼前的景象,不由感歎道“咱們京城現在很多人做個體戶還要躲躲藏藏,羞於見人,而人家這紅火得就跟個菜市場似的,這區彆也太大了。”
陳光明笑了笑“遲早有一天,全國都會變成這個樣。”
但這個過程還需要好幾年。
“明哥,我們是現在去找那個王東強嗎?”張富霖問道。
之前王東強跟他們說過他就在這條街的中段位置擺攤。
“不著急,咱們自己先逛逛再說。”
陳光明目光落在幾米外的一個攤檔上。
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女老板攤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來自港城的t恤衫、牛仔褲、波鞋等各種商品。
此時的女老板像打仗一樣忙得腳不停蹄,一會巧舌如簧地跟這個顧客談價論價,一會又要跑過去給另外一個顧客拿貨。
看著這些背著蛇皮袋,來自全國各地,操著各種口音的“倒爺”。
陳光明知道這裡麵有很多並不是專業的“倒爺”,而是利用出差的便利兼職帶貨的。
他們在出差期間隨便帶上幾件東西回去,就能掙到比工資還高的收入,有些人甚至出差前就被提前預定,需要幫忙帶回什麼。
知名作家編劇王朔就乾過這個事,他在一個訪談節目曾經說起過他這一段經曆。
當時單位給他三千塊錢拿去買彩電,結果他拿這個錢去當本兒去倒騰電視機、錄音機、墨鏡、電子表。
一個半喇叭的收音機在汕頭賣一兩百,他拿回去就能翻幾番賣出去,一塊數字電子表也能賣到幾十上百塊錢。
後來遭人舉報,被逮著,錢和貨都沒了,還被倒罰一千塊錢。
沒錢交罰款就從工資裡扣,當時他工資隻有三十六塊一個月,每月扣掉三十,隻給留下六塊錢做生活費,被逼無奈才辭職轉行。
陳光明等人一路走走看看,終於在一個專賣服裝的檔口找到了王東強。
“王哥。”
張富霖走上前喊道。
“哎呀,各位老弟你們來啦。”王東強招了招手,看到最後麵的破爛侯又改口道“不,還有一位是老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