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_萬曆明君_在線言情 
在線言情 > 綜合其他 > 萬曆明君 > 第166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

第166章 高屋建瓴,函幽育明(2 / 2)

王世貞寬袍大袖,扶著兩個老頭入座後,才暢快大笑:“既然如此,速去將裕春公請來。”

方才台上讀文章那人,朝幾位躬身一禮,才不徐不疾,走下台去,顯然是去請老師了。

這個間隙,談閒聊天自然是免不了的。

薛應旂半眯著眼睛,看著王世貞:“王鳳洲果是全才,竟然對經學造詣,也如此自信。”

王世貞聞言,打了個哈哈:“近日薛公與李公論道,我旁聽之下,略有所得,才臨時給文會加了‘經’部,想一起探討探討。”

薛應旂不置可否。

看了一眼台下的看客,佛門的蓮池和尚,號稱融會濂洛關閩之學的周子義,湛若水的嫡傳弟子洪覺山……

甚至連四川的士人都請來了,可不像臨時起意。

王世貞悄然將話題引到彆處。

李贄則是看向錢德洪與王畿二人,裝若無意道:“近日都在與薛公爭辯,倒是沒讀過二位教授師的文章,也不知於本體所執何想?”

沒讀過是假,試探兩人姿態是真。

錢德洪哼哼了兩聲並不說話。

王畿則是輕笑一聲:“李卓吾不是才批了我的良知虛無論?”

他輕聲吟道:“當下本體,如空中鳥跡,水中月影,若有若無,若沉若浮,擬議即乖,趨向轉背,神機妙應。”

良知本體,虛幻不真,一旦試圖去捕捉或討論它,就會偏離其本質,一旦試圖去追求它,反而會背離它。

至於怎麼致良知,那就得考悟了。

李贄哦一聲,不再說話。

一會的功夫。

袁洪愈姍姍來遲。

是一名體型寬大,龍精虎猛的老者。

“裕春公。”

“袁公。”

不少認識的人紛紛見禮。

薛應旂朝其點了點頭。

王畿則笑道:“袁抑之似乎又有精進?”

袁洪愈一絲不苟朝眾人回禮:“諸位久候了,開始罷。”

說罷,幾人齊齊落座。

隻有王世貞含笑搖頭:“還有人未到齊,諸位稍待。”

他頓了頓:“這位倒是還托我誦念一份文章,請諸君上評一評,看看坐台上還是台下。”

“也算是做個熱場了。”

李贄聞言無動於衷;錢德洪與王畿對視一眼,麵上帶著疑惑。

薛應旂、袁洪愈則是無動於衷。

台下眾人反而很給麵子,聽了半個早上也不膩,反而躍躍讓王世貞誦來。

王世貞今日身著一身青袍,寬衣大袖,極為瀟灑。

見狀含笑點頭,從善如流從懷中拿出一份文章。

他清了清嗓子,開頭誦道。

“易經有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下,是指能看得見或能感知到的有形之物,稱作器物。我嘗試舉例,譬如說目之視、耳之聞、物之體,我總結為,五感上可以感知、認識上能以經驗確定的。”

“形而上,則是指看不見或不能感知的無形之物,稱之為道。我嘗試舉例,想法、觀念、本源、天理、性靈,我總結為,隻能依靠思想進行腦補推演的。”

“我姑且將‘大道之爭’,稱之為形而上學,這是對其思考範疇所做的界定。”

這一句話出口。

場麵瞬間安靜了不少。

連大和尚上去爭座次,都是滿口之乎者也,如今突然來了一個大白話,大家顯然不太習慣。

尤其一眾老夫子,紛紛蹙眉搖頭不已。

倒是年輕士人,正襟危坐,心中暗自感慨,終於來了個聽得懂的了——大家這些時日,見慣了李贄在新報上與人爭論,都是用大白話,多少見怪不怪了。

“關於形而上學的研究,起源於先秦,形成廣泛學說,則在宋明。”

“形而上學以周張、程朱、陸王為分界,我大致將其分為天道觀、性本論和心性論三個階段,這是宋明儒學研究的大勢,其基本方向是歸向孔孟之心性論。”

“若就各階段之中心觀念言,則第一階段以天理為主要觀念,混有天理與宇宙論兩種成分。”

“理曰規律,氣曰物質,其旨在研究規律之超然,與物質之實在,這是周張氣理一論的本質——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

“理是超越的、永恒不變的原則,而氣則是具體的、變化無常的物質。”

“這種二元論強調理的超越性和普遍性,卻失於粗糙與混淆不清,使得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並不能大行其道。”

“程朱應運而生。”

“第二階段以性或理為主要階段,淘洗宇宙論成分而保留天理成分。”

“其嚴格區分了理與氣,進而探尋自我與外在,本體與實體——理既然是規律,氣既然是物質,那麼‘我’的理何在?‘我’的氣又何在?”

“最後構建出了一條道路,那便是通過格物致知,也即研究世間萬物之實在,推演出‘我’的本源,所謂明心見性。”

“但是,程朱企圖通過‘格致外在’的分殊之理以貫通一理,旨在為了體悟本心仁德。”

“這種貫通並未在天理的範疇中,找到一個統一的理論來說明事項的關聯,而是隱指一異質的跳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找到一超越的形上學的根據。”

“這是程朱的缺陷所在。”

“陸王,便是找到了這一處缺陷,推陳出新。”

“其通過對‘理不外乎即乃氣之理’的混同,將天理的本源規律,強行映射在實然存在的‘我’上。”

“進而實現了對‘格致外在’的摒棄,發掘出了內求之方式。”

“來到了第三個階段,以心、知為主要觀念,也即是良知即天理,也即是知行合一見於道。”

“這三個階段,是‘自我本源’的演進,是‘理’與‘氣’的厘界,是‘規律’與‘物質’的探尋,其根本,便是認識世界的方式逐漸深刻。”

這段話方一說完。

台下立刻有嗡然之聲。

“這視野……是哪位宗師?”

“融會貫通!深入淺出!且不說流派,單這視野,至少是大儒水準!”

“三個階段,萬物,我見萬物,萬物見我,這三層梳理,彩!彩!彩!”

年輕士子無不驚歎不已。

方才還對大白話頗有微詞的老夫子,也端坐肅然,麵色凝重,仔細傾聽起來。

不止台下眾人,台上幾人也麵帶驚訝。

袁洪愈似乎有所啟發,神色帶著沉思,認真看著王世貞,細細揣摩著王世貞口中所描繪的視野。

錢德洪與王畿對視一眼,皺眉思索這又是哪個老朋友不告而至。

“形而下的器,往往通過直接的證明或者證偽,探究因果,進而總結出相應的‘功夫’。”

“指導農時的二十四節氣如此,用途廣泛的機關巧匠如此,天地異兆的象征,其實亦如此。”

“但形而上的道,卻有所不同。”

“前者往往有著清晰的邊界,而後者,是人對於認、知模糊邊界的探索。”

“其作為超越自然實體之事,隻能通過腦補推演。”

“正因為這種探索隻可腦補推演,不同流派間必然有著不同的思考範式,可以自行循環論證。”

“這一切,都歸根於認識世界的視角不同。”

“我嘗試對諸多流派舉例說明。”

“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朱子說,心具理;王子說,心外無物。”

“或曰,人,難道不也是萬物嗎?”

“這是認識世界的視角不同導致的啊,正因為人也是萬物,才要對‘我’與萬物劃清界限,聲音是‘我’聽到的,景象是‘我’看到的,氣味是‘我’聞到的,世界都是‘我’靠著五感重新映射於腦海,這難道不就是萬物皆備於我嗎?”

“‘我’先於萬物,則從認識自我開始,從而認識世界。”

“既然如此,那麼‘我’認識世界的能力,自然也是先天而純粹的。”

“悟道、悟性、推演、想法,一切先天而純粹的認識,所謂純粹理性。”

“王畿王公以為,‘我’是純粹的,一切企圖認識世界的行為,反而會影響認識‘我’,所以他持良知一點虛明。”

“薛應旂薛公以為,‘我’的認識,是天理的體現,想要格物致知,最需要格的,就是‘我’,所以他持此心之外無餘道。”

話音剛落。

薛應旂豁然起身,麵色陰晴不定。

王畿直接拍案叫絕:“好!”

不隻是融會貫通,簡直是高屋建瓴!

這水準,王畿恍惚以為是湛若水複生!

他目光在台下遊弋,想看看究竟是哪位熟人遮遮掩掩。

可惜一無所獲。

台下眾人更是對這位沒露麵的宗師人物,肅然起敬。

方才上台爭座次的蓮池和尚,更是喟然一歎,暗自慶幸自己沒有上去丟人。

王世貞將眾人的驚歎看在眼裡,不由得閃過一絲戒懼。

他神色越發端正,繼續誦念文章。

“而李贄李公則是截然相反,泰州學派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良知現成,大道蘊於販夫走卒”,或許可以總結為李公的視角。”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我是否認識了世界……事物不會因為我認識不到而消失,販夫走卒不會因為我的愚笨而死去,世界不會因為我的癡狂而湮滅。”

“既然如此,從認識的角度而言,究竟是‘我’在先,還是世界在先呢?”

“先天先天,若是世界在‘我’之先,那麼還存在先天之‘我’嗎?”

“在這種視角之下,李贄李公不得不借助於王子的本心,走回朱子格物致知的老路,兼容並蓄,另有開創。”

“接觸事物、溝通凡人、感知世界——新格物致知,並非是悟道,而是行為上‘實踐’,乃是世界本源抽象之共性,理之所在。”

“這,就是李贄李公的普世道德理論由來。”

“普世、經驗、實踐,一切踐行所形成的認識,所謂,實踐理性。”

“認識的視角不同,良知本體的範疇自然亦有不同,此二者,才是如今李公與薛公,乃至諸多學派之間,最根本的爭論。”

“是為,道途之爭。”

台下鴉雀無聲。

台上幾人莫名悚然。

王世貞念完後,默默合上了文章。

他揮了揮袖袍,朝台上台下問道:“諸君,這位道友,屆時是應當台上入座,還是台下恭聽?”



最新小说: 攻略紅方失敗後 全民三國殺之我真的不陰間 嬌嬌反派要嫁人,男主瘋批爭紅眼 神印:我隻是一個相信光的牧師 大秦:讓你修長城你把匈奴滅了? 非分之想 大唐:身為太子的我隻想擺爛 霍總彆端著了,薑小姐她又領證了 無限:boss全都圍著我轉 被賜給絕嗣皇子,我三胎七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