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陽都城內,諸葛家。
諸葛氏傳承自西漢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以執法嚴格、性情剛直見稱的諸葛豐。
諸葛豐自幼聰慧,讀經閱史,長成之後性情剛正不阿,不畏權貴。
後雖開罪了元帝寵臣導致被誣陷罷官,但諸葛氏名聲已傳揚天下。
後諸葛氏一直定居在琅琊,先在諸縣,後至陽都,已經曆數百年之久。
此間,諸葛氏也曆出秩比千石高官,傳承門第,是徐州有名的士族大家。
諸葛亮之父諸葛珪,就曾任兗州泰山郡郡丞,秩比六百石,是郡國級彆的高官,可惜病死的早,沒能留下太多的政治遺產。
那一年,諸葛瑾十五歲,諸葛亮八歲。
按照兩漢的傳統,諸葛瑾已經成年,則獨立門戶,贍養繼母。
而諸葛亮、諸葛均則因為未有成年,因此和兩個姐妹一起被從父諸葛玄收養,養在膝下,視如己出。
諸葛玄出身琅琊諸葛氏,乃是徐州名士,很有聲望,與劉表、袁術、等活動在京城的世家大族子弟素有交往。
而諸葛玄這個人相當重要,不僅僅是因為他是諸葛兄弟的從父,將他們帶到荊州,有著養育之恩。
更重要的是,諸葛玄這個人代表了袁術和劉表兩大集團達成和睦。
在曆史上,關於諸葛玄的記載是有分歧的。
三國誌中記載,諸葛玄是為劉表所舉薦,任豫章太守,治南昌。而裴鬆之補充的資料,則顯示諸葛玄是被袁術所表奏,署豫章太守。
結局也迥然不同,三國誌中記載是被朱皓趕走之後病死,而裴鬆之記載則是為豫章人殺死,獻投於劉繇。
其實仔細梳理一下,有沒有可能這兩個記載都是真的,隻是時間順序不一樣,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情。
諸葛玄因為徐州之變,帶著諸葛亮等小輩南下投靠舊友劉表,在路過揚州的時候,被袁術發現,外交手段極為靈活的袁術在諸葛玄的身上看到了可利用價值。
之前已經說了,袁術此時其實是焦頭爛額的,不但身陷劉繇和劉表的東西夾擊之中,北邊還有郭貢、曹操等宿敵,再加上他對徐州的野心也引起了劉備的忌憚和敵意,可謂是四麵楚歌。
因此,袁術急於改變自身處境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北邊的曹操暫時被呂布拖住,不用去管,劉繇因為揚州和袁術激戰正酣,除非袁術讓出揚州,否則也很難妥協。
劉備的徐州更是袁術發展的方向,也不可能化敵為友。
那麼思考下來,唯有荊州劉表,是袁術最能達成合約的方向了。
而且一旦和劉表罷兵,那麼袁術就沒了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對付劉繇,然後北上爭奪徐州了。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袁術先前會在廬江的問題上,對孫策食言而肥了。
廬江的位置極為重要,毗鄰長江,是同劉表一方的江上第一防線。
而孫策和劉表、黃祖可是有殺父之仇的。
如果把孫策放在廬江,袁術還怎麼調整和劉表之間的關係?
不擴大戰爭規模就得謝天謝地了,遑論議和。
所以袁術寧可食言而肥,也沒有讓孫策擔任廬江太守,最後選用的劉勳也是一個勳貴子弟,與曹操、袁術、袁紹、劉表、黃祖等人儘皆有舊,昔日都為好友。
這樣一個人呆在第一線,顯然能夠立竿見影的緩和雙方的關係。
諸葛玄來了之後,袁術極為敏銳的意識到他的價值。
和劉表為至交好友的諸葛玄,如果能夠出任豫章太守,這就和廬江的劉勳一起鑄造了一道防火牆,完全割裂開了袁術本部和劉表本部,使得雙方有了達成合約的現實基礎。
事實也正是如此發展,當袁術利用手中馬日磾的符節,在豫章太守周術死後,立刻表奏諸葛玄署豫章太守。
這裡的署字是代理的意思,暫任官職,屬於臨時頂替。
而馬日磾的符節則起到了讓豫章人接受諸葛玄的作用。
很快,劉表的回應來了。
初,豫章太守周術病卒,劉表上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治南昌。
劉表不但讚同了袁術的意見,而且還正式表奏諸葛玄為豫章太守,去掉了署字。
諸葛玄的豫章太守,很可能是袁術和劉表齊心協力的結果,而事實上諸葛玄就任豫章太守之後,劉表和袁術確是罷兵議和,不再互相敵對,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去了。
如果這樣繼續下去,諸葛玄說不定能在豫章經營出一片天地,也進化成小軍閥都說不定。
可惜的是,李傕、郭汜此時深恨袁術,拒絕承認袁術和劉表的表奏,反而直接拜除了漢末名將,大司農朱儁的兒子朱皓為豫章太守。
有了正式朝廷的背書,朱皓直接把諸葛玄一家子從南昌驅離到了西城。
後來不論是諸葛玄死在了西城,為江西人民所殺,獻頭劉繇,還是逃回荊州,病死在襄陽,都不再重要了。
此時諸葛氏族地中,一個麵孔狹長纖瘦的青年走了出來。
看見外麵站著的十四歲弟弟,青年緩緩搖了搖頭。
這麵容狹長的青年,正是年二十一的諸葛珪長子諸葛瑾,而他對麵的十四歲少年,則正是將來名滿天下,美名銘刻於整個華夏民族脊梁之上的季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
“大兄,從父還是不允嗎?”
諸葛亮身材高大,長相剛毅,一雙明目炯炯有神,神采飛揚。
他的兄長諸葛瑾卻是神情深後,沉著堅毅。
“從父久欲南下,前往荊州。去歲先是兵火,入冬之後,道路南行,才拖延至今。眼下琅琊已平,南下之路暢通無阻,從父已離劉使君年餘,自然想要早日回返。”
諸葛瑾口中所說的劉使君可不是劉備,而是八駿之一的荊州劉表劉景升。
諸葛玄乃是劉景升的舊友故吏,之前在荊州時,就是劉表的老部下,後奉劉表之命入朝覲見。
得知兄弟諸葛珪死後,趕忙告假於劉表,得到劉表支持後,先入朝廷,再繞行泰山,接了跟隨父親就職泰山的諸葛瑾、諸葛亮等人,返回陽都。
回了陽都之後,立刻迎來了曹操的兩征徐州。
兵荒馬亂,到處都是盜匪亂兵,諸葛玄哪怕有家兵保護,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南下。
不得已困居陽都,等待南下的時機。
現在終於戰事平複,諸葛玄自然是不想繼續等下去了,就準備帶著諸葛亮等人啟程。而諸葛瑾因為已經自立門戶,諸葛玄隻能勸他一起南下,而不是強硬帶上。
“兄長,近日來,似有人針對我諸葛氏,在外散播我諸葛氏將攜大量財貨南下的消息。”
諸葛亮此時身高已經接近諸葛瑾,超過了這個年代的平均值。
此時他的臉上滿是憂慮,對著諸葛瑾勸說道:“此事不得不防,如今盜匪橫行,亂兵聚團,若是財貨的消息引來他們的注意,那此時上路,何異於小兒持金過鬨市?”
“若是這謠言當真是有人蓄意而為,弟深恐對方還有後招,不發則已,一發之下,我諸葛氏恐有傾覆之危啊。”
諸葛瑾不但沒有嗬斥弟弟杞人憂天,反而也是憂慮的點了點頭:“我弟之言甚為有理,為兄也素憂之。最近的傳聞我也有所聽聞,卻也查不出從何而來,或是真有人在針對我家。隻是我諸葛氏在陽都一向與人為善,長輩為官也頗有聲望,不曾樹敵,當真想不到是何人想要陷害我家。”
諸葛亮搖頭歎息:“奈何叔父不肯相信,”
他很是憂慮,對方放出這樣的信息,顯然對諸葛氏存有惡意,想要借助盜匪亂兵之力,行不軌之事。
可他雖然看到了這一點,卻不能警示從父,哪怕請出了兄長都不行,這讓他有種無力感。
尤其是從父執意要去荊州投奔劉表,這讓諸葛亮很是不能理解。
在他看來,劉備起義兵南下,馳援數百裡,來救徐州,逼退曹操,此可謂大仁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