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弘皺著眉頭,考慮了好半響,又繼續說道:“要不,我們派人和劉使君好好談談?我們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料想劉使君也不想讓他人得利吧?”
楊弘的話引來周圍眾人震驚的目光,可沒想到袁術卻並沒有發火,而是沉思了起來。
過了好一會兒,袁術開口道:“廣文所言,汝等怎麼看?”
眾人心中忍不住對楊弘生出了幾分佩服心思。
原本他們以為楊弘這麼說,必定會招來袁術的一頓痛罵,可沒想到袁術居然動心了。
在揣摩袁術心思這方麵,這楊弘當真是當仁不讓。
其實袁術本身就是色厲內荏,外強中乾,而且他從來都不介意伏低做小。
隻是他的出身給了他太多的資源,以至於沒有多少事情能讓他原形畢露。
曆史上他坐困魯城的時候,對送上南陽郡的孫堅就極為優容,後來請求呂布偷襲劉備的時候,也是低三下四,甚至吹捧呂布是自己的三世恩人。
從小到大和袁紹勢不兩立,成天辱罵袁紹是婢生子。
可後來一樣能舔著臉去懇求袁紹接受自己,還吹捧天命在紹。
可見袁術從來不是一個真正強勢的人,他的強勢隻是一種偽裝,而楊弘正是看透了這一層,所以才能屢屢猜中袁術的心思。
“長史所言可行!”
閻象站出來第一個支持楊弘,倒不是他跟楊弘關係有多好,而是他真心覺得楊弘這次的計策的確不錯。
袁術好求士,卻既不能得士,也不能用士。
手下人儘皆平庸之輩,即便如同楊弘、李業有些才乾,也私心更重,往往會因私廢公,阿諛諂媚袁術而不堅持主見。
唯有閻象頗有才能,眼光深遠,而且能秉公直諫。
袁術原本就已經心動,現在看見閻象也讚同,當即點了點頭:“好,既然主簿也讚同此法,那就依此計而行。那何人可擔此重任?”
袁術的目光掃過堂下,似乎是在挑選出使的人選。
楊弘想了想,主動站出來道:“袁曜卿可當此重任。”
袁術一聽,視線頓時落到堂下一個青年文士身上。
此人性情低調,從不主動發言,隻是處在末位處不言不語。
真論起來,他和袁術還是遠祖親戚,姓袁名渙,字曜卿,乃是袁滂之子,陳郡袁氏一房的嫡脈。
陳郡袁氏雖然不如汝南袁氏,但也是響當當的河南名士世家,祖上一樣出過三公,世有兩千石。
袁渙他父親袁滂就是官至司徒,而且這對父子有一個特彆的優點,就是從來不說彆人壞話。
袁滂身處兩次黨錮之間,竟能保存其身,和這一點是分不開關係的。
而袁渙就更有名了,呂布甚至用刀劍威脅袁渙寫信罵劉備,結果袁渙寧死也不肯寫,還反過來教訓呂布,居然還把呂布給訓服了。
不過此時,袁渙仍在袁術手下,他因為避難於江淮之間,恰好是袁術的地盤,被對方硬逼著出來效力。
隻是袁渙一般從不主動開口,除非袁術詢問。
可一旦袁術詢問,袁渙的意見又總是和他完全不同。
而且袁渙每次的主張都是正氣凜然的正道,加上袁渙言辭犀利,袁術辯駁不過。因此,袁術雖然不能用袁渙,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對他以禮相待。
這次楊弘推薦袁渙出使劉備,還真不是有什麼私心,而是這的的確確是一個非常適合的人選。
因為袁渙是劉備舉薦的茂才,兩人之間有恩情在,許多事情就方便談了。
前年劉備來援徐州,曹操退兵之後,就被陶謙安置在了小沛,同時陶謙還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
雖然這個豫州刺史是陶謙私自表奏的,可當時的豫州的確沒有刺史,所以部分豫州地區還真就接受了劉備的遙領。
當然,這也僅限於遙領,你真要征兵征糧那可就是沒有自知之明了。
劉備自然沒有這麼膨脹,可他也動用了不少豫州刺史的權限,其中一項就是舉茂才和舉孝廉。
經過一番深入的思考,劉備最終選擇了舉陳群為孝廉,舉袁渙為茂才。同時,還征辟了陳群為彆駕。
隻是同陳群一樣,袁渙也不支持劉備去徐州,所以乾脆南下跑路了。
“長史所薦,與我不謀而合。”
閻象也緊跟著推薦起袁渙來:“曜卿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為人正直,當是不二人選。”
“好!好!”
袁術連連點頭,隨即看向袁渙道:“那就隻能請曜卿辛苦一趟了,不知曜卿是否願為我辛苦一趟?”
袁渙沉靜的回禮道:“渙定不負明公所托。”
“好!”
袁術頓時大喜,當即下令袁渙儘快出使劉備,並讓李業自寶庫中挑選禮物,同時讓橋蕤為袁渙準備扈從和護衛。
“明公。”
閻象突然繼續說道:“曜卿此去若是能按兵束甲,那自然是極好。可若是劉玄德一意孤行,那明公也當早做準備。”
袁術聽了之後,大為意動,點頭道:“主簿所言甚是。”
隨後,袁術又站了起來,繞起了圈子。
片刻後,他站定住腳步,轉頭去問楊弘、李業:“長史,軍師有何良策教我?”
李業暼了眼楊弘,見對方沒開口,便先回答道:“業以為可遣一軍先援汝陰,汝陰乃是九江蔭蔽,又是汝南大城,阻斷潁水,隻要汝陰能夠守住,九江可保無恙。”
袁術點點頭,突然追問道:“一軍即可?何人可領軍前往?”
此時一軍通常轄製幾個校尉部,人數在四千至一萬不等,不過在東漢末年時期,一軍普遍都是指兩校四千人。像劉備軍那樣財大氣粗的擴編為三個校尉的還是少數。
因此,這裡袁術所說的一軍即為四千人。
聽到袁術的追問,李業有些頭大了。
袁術手底下的武將是什麼貨色,他作為袁術最得用的謀士再了解不過了。
能打的幾乎都是孫家體係的。
剩下的人裡,橋蕤、張勳、紀靈都算是不錯的將領,可他們彆說和孫策比了,就是和孫賁、吳景他們比起來,也相差甚大。
況且這時候去汝陰可不是什麼好差事,隨便舉薦那可是要得罪人的。
李業遲疑了下,開口回道:“用人乃主上威福,業怎敢越俎代庖。”
李業如此明顯的推脫之詞,倒是撓到了袁術的癢處。
“嗯。”
袁術又走了幾步,抬頭看向下麵,下令道:“橋蕤、李豐何在?”
橋蕤、李豐心中叫苦,卻不得不站了出來:“末將在!”
袁術發令道:“汝二人各帶本部人馬明日出城,趕赴汝陰。至汝陰後,統一指揮汝陰城防。此戰以橋蕤為主將,李豐、樂就為副將,守住汝陰,是為大功一件。如若劉玄德不識好歹,大軍來犯,我自會提大軍前往救援,汝等無須擔憂!”
“是!將軍!”
橋蕤、李豐當即領命。
閻象此時又補充道:“明公,龍亢也是要地,不可不守。”
李業、楊弘也同時支持道:“主簿所言正是,望明公納之。”
被閻象這麼一提醒,袁術也猛的反應了過來。
這龍亢雖然距離壽春要比汝陰遠上一些,可也是要地。
一旦失守,劉備軍立刻就能借助濄水的優勢從東麵側擊壽春。
於是,袁術立刻下令道:“梁綱,汝部也明日出城,趕赴龍亢,確保龍亢無恙,否則提頭來見!”
梁綱慌忙出列應命。
等到分派完畢,袁術心裡卻有隱憂,壽春城中本就隻有兩萬步騎,如今一口氣撒出去六千人恩,隻剩下一萬四千人,著實有些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