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過後回到後屋。蔣雪梅拿出買好的兩張車票給蔣夢言看。
“和熊慧的媽媽已經說好了,後天上午8點半的車。小七你和我一塊去舒市進貨,老五,你留在家裡寫作業、陪奶奶。”
“四姐,我也想跟你們一塊去。”蔣雨竹用期盼的眼神望向四姐。
“這次不行,我們不能給徐阿姨他們添堵。等我和小七摸清了門道,能獨立去舒市進貨了,一定帶你去玩一回。”
“嗯!”蔣雨竹嘴上答應,表情是一臉上的不高興。
“姐姐,圖案雕刻要提前開始,今天下午你得陪我去熊姐姐家,我把準備好的雕版膠片給送過去,教她試著刻一下。”蔣夢言說。
“可以,但要等到兩點半之後。他爸媽午休過後上班去了我們才能進屋。”
安排好了之後,蔣夢言回房休息。
趁這個空檔,蔣夢言從空間中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已經黏貼了圖案的幾十塊PET膠片雕版,將自己已經刻好的那一片,放在一摞膠片的最上麵,這是要做為樣板,一起送去給熊慧觀摩參考的。
還有兩套醫用手術刀柄、兩包手術刀片和兩雙棉線勞保手套。
這兩件雕刻工具是上次縣裡批量製作遊行宣傳牌時,作為美工的必要工具,在醫藥公司的門店裡買的。手套是在百貨公司勞保專櫃買的。其餘所有工具材料的來曆,蔣夢言都無需再作解釋,因為他的兩位姐姐已經習慣了蔣夢言安排好一切,時間長了,她們把原先的好奇變成了理所當然,對物品的來曆已經不關心、不過問了。
下午兩點半,蔣雪梅帶著蔣夢言來到熊慧家。蔣夢言為熊慧示範了圖案雕刻的一般方法,手把手地輔導她雕刻了一會,見熊慧已經能獨立操作了,就告彆熊慧,回到了九十六號。
姐弟仨人商量了今後幾天的日程安排。今明兩天,蔣雪梅帶老五回放鷹台,通知家裡開始收購黃鱔。蔣夢言留在九十六號打造簡易印刷箱。進行印製試驗。28日蔣雪梅和蔣夢言去舒市進貨,29日返校開“散學典禮大會”,30日,“雪梅印畫攤”正式出攤。
日程確定之後,蔣雪梅推出自行車,帶蔣雨竹回放鷹台。現在是下午四點,正常情況下他們可以在晚飯前到達放鷹台家裡。
兩位姐姐走後,蔣夢言開始琢磨簡易的印刷工作台箱。
這個時期,油印機在各單位的應用十分普遍。基本的結構是三層。第一層:箱蓋;第二層,絲網印版層;第三層,紙張基台。組合起來看外觀,就是一個大約45厘米長,35厘米寬,15厘米厚的木箱子。
蔣夢言借鑒油印機的結構機製,設計出了他的結構方案。第一層,箱蓋層。其作用是在印刷停歇狀態,蓋上箱蓋可以阻隔空氣流通,避免印刷油墨在短時間內乾涸;第二層,絲網印版層。蔣夢言將這一層設計成卡槽式、可以抽取轉換印版的安裝結構,在套版印刷中可以靈活更換印版,實現多次套色印刷的目標;第三層,承印基台。就是將待印的衫子鋪平固定在機台上,有了這個基台,就能確保承印位置的準確可靠。這三層結構用鉸鏈鏈接,可以隨意掀起開合。在一側的加強立板上安裝金屬提手,合蓋收起來之後就可以提著行走,方便家裡、市場兩頭搬運。
設計好之後,蔣夢言進入空間,利用前世留在車庫裡的工具材料,在空間裡鋸、刨、敲、打一番折騰,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努力,做成了兩個40x50x20厘米規格的,木箱一般的印畫台箱。一個作為現用,另一個放在空間裡備用。為了外觀好看,他還用灰綠色的自噴油漆,把印畫箱的裡裡外外都噴塗了兩遍。
蔣夢言坐下來休息了一會。他在腦子裡仔細搜檢前期準備工作中的遺漏。他發現還缺少一個展示樣品的背景展板和一幅攤名幡。
考慮到他們的買賣形式是擺攤經營,硬質材料展版不利於收拆搬運。所以,隻能考慮用活動展架。想了一下,他決定用Φ20鍍鋅鋼管和相應的水管連接配件,做成一個可以拆卸的、布局分上下三層的“文化衫”展示掛架。頂層高30厘米,設計為“攤點名稱招貼幡”的懸掛位置;中間層高60厘米,掛展小碼號的汗衫樣品;下層高80厘米,掛展大碼號的汗衫樣品;腳架高30厘米。全高2米。橫向寬度2.6米。
上一世家裡做裝修時,為了接引自來水入戶,他買了3支Φ20的鍍鋅鋼管。後來市場上推出了更環保、更可靠的路管新材料PPR,他聽從水工師傅的建議,改用了PPR的水管材料。沒想到閒置在車庫裡多年的鍍鋅鋼管,會在這一世當了大用。
蔣夢言通過切割、瑪絲的準備,用三通、直彎等相關配件進行了拚接組合,很快就做成了這個展架。
最開始,他是想把“攤名招貼”做成牌匾的。用木方做骨架、用三夾板做壁板,在壁板上塗刷藍綠色底漆,用五毫米厚的高密度板做字,字身刷金粉漆。他想把他們的“雪梅印畫攤”做成“金字招牌”的。
還是因為不易搬運的緣故,他隻能改弦易轍,變匾為幡。
幡是軟質的、類似於錦旗、可卷可放。收攤時可以卷起來帶回,出攤時就展開掛在展示架上。
想的到就做得到。按照設計,蔣夢言將上一世淘汰的金絲絨窗簾布按尺寸裁好,用中黃的棉布滾邊做成幡底,把“雪梅印畫攤”五個大字描寫在白色的醫用膠布上,用剪刀剪下字樣後揭下背紗,貼在金絲絨底布上。
一幅“雪梅印畫攤”布幡,就這樣做成了。
還缺一張擺放印台的方桌、得去找達嬸幫忙。但今天暫不分心了,因為他要進行試印刷,以檢驗印刷技術的可靠性!
他將剛剛做成的印刷箱拿出空間,擺放在許奶奶提供的前屋空房間的一張舊桌子上。他要進行“文化衫”的第一次印製。
第一步,掀開箱蓋,在第二層卡槽框中上插入一塊已經做好的絲網印版,用活動螺栓可靠固定。
第二步,向上掀開第二層絲網印版,在承印基台上鋪上待印的衫子。調整核準衫子的位置,確保印圖位置準確無誤之後,向下周拉平,在基台下方用竹夾固定。
第三步,油墨調色。按照圖案色標將丙烯油墨進行調配。在調色的過程中,在使用稀釋介質的同時,還加入了專用的快乾固化劑。
第四步,將調配好的顏料用刮刀轉移到滾筒上,推動滾筒在調墨板上來來回回的推動,讓顏料均勻的沾染到滾動上。
第五步,將第二層絲網印版壓低至衫子的預印部位上,把均勻沾染了油墨的滾筒,在絲網印版上來回壓滾,將滾筒上的油墨透過絲網印在衫子上。
五步過後,他掀開絲網印版查看,一幅“小白兔吃蘿卜”的圖案已經呈現。但要表現出小白兔的紅眼睛和它抱著的紅蘿卜,他還須進行二次套色。
要進行第二次套色印刷,就須等到第一次印刷的油墨乾燥之後才可以進行。否則,第一次印刷的圖形和色彩都會遭到破壞。
使用了固化劑的油印層,可以在10分鐘之內固化乾燥,達到二次印刷的條件。當如果是批量印製,就不需要費時間等待乾燥。因為一次印製五件以上的話,等到印第二遍色時,最開始付印的衫子上的油墨就已經完全乾燥了。
10分鐘之後,又重複了一次五步動作,蔣夢言完成了第二次印刷。如法炮製,他又加印了後背上的數字號碼。這樣,一件“印畫衫子”前胸和後背上的所有圖案,就全部印製完成了。
在成功印製出第一件衫自之後,蔣夢言一鼓作氣,連續印製完成了十數件不同圖案的樣品。看時間差不多了。他開始清理收拾,用稀釋劑清洗了滾筒、刮板和絲網版。合上箱蓋,他要下班了。
通過這一次試印刷,手工絲網版印製文化衫的技術,已經得到全過程的印證。走向市場已經沒有任何技術障礙。他完全放心了。
恰好許奶奶過來叫蔣夢言吃晚飯,看到掛在涼繩上的十數件樣品衫子。一個勁地誇讚:“好看,太好看了!夢言,你能印出這麼好看汗衫子,我看你們姐弟這次也一定能夠大賺!”
“是嗎?奶奶,借您吉言。一定大賺!”
“但是奶奶,您可不能置身事外,您必須跟我們一起乾,賺了錢我們給您發工資好不好?”
“唉,不好!我可幫不上什麼忙。老話說‘無功不受綠’,我可不能要你們的錢。”
“奶奶,見外了不是!這是不想認我當親孫子了?”
“認,我認。好吧,我每天隻能幫你們做做午飯,讓你們擺攤回來有口現成吃的,僅此而已。”
“好的!奶奶,咱們一言為定!”
其實,蔣夢言的初衷不是要求奶奶為他們做飯,而是想讓奶奶融入他們的事業,成為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的利益共同體。要讓許奶奶有滿滿的獲得感。
祖孫開開心心地吃了晚飯,各自回房休息。
27號下午,蔣雪梅和蔣雨竹從放鷹台回來。她們看到蔣夢言已經印出了好看的衫子,驚喜無比。對這次項目實施的成功,有了必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