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一切看起來都像是偶然發生的“隨機事件”,但背後其實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
夏爾控製著這一切,他知道怎麼引導甚至控製公眾的情緒。
消息和質疑不是通過《小日報》和《功勳報》發出的,而是通過某些知名“軍事評論家”在其它報紙投稿,還有“白衣夫人”在民間帶著風向。
人們越想越對,“謠言”也越傳越合理,最後形成一條完整的“證據鏈”互相呼應。
很快,尼維勒這個總司令跟英國人的關係也被扒了出來。
畢竟尼維勒通過英國人成為法軍總司令這事不是秘密,他需要用物資說服許多議員支持他。
於是,法蘭西人們恍然大悟:
“上帝,這根本就是英國人對付我們的陰謀。他們控製了尼維勒,再通過尼維勒為夏爾製定一個不合理的作戰計劃。”
“那不是‘不合理’,那根本是一個陷阱,把夏爾和他的部隊推進火坑的陷阱。”
“難以置信!夏爾在為法蘭西而戰,他拯救了法蘭西拯救了所有人。可現在,他卻因為盟友的背叛而被送到敵人的槍口炮口下,這太無恥了!”
“我們不能讓英國人得逞,否則我們就成了他們的幫凶!”
“能保護夏爾的隻有我們了!”
……
這一回,人們不再是罷工、遊行、喊口號,憤怒的人們衝進了巴黎市政府甚至包圍了波旁宮,要求政府和議會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消息傳到了軍隊,軍人紛紛表示抗議,他們舉著槍大喊:
“我們到底是與德國人作戰還是英國人?”
“我們在贏得勝利,在夏爾的帶領下。但英國人卻試圖竊取我們的勝利果實,他們控製了總司令,並試圖通過他害死我們的戰鬥英雄打敗法軍。”
“這樣下去,我們在戰場上拚死殺敵為了什麼?我們應該先跟英國人打一仗,讓他們明白我們不是好欺負的!”
……
法蘭西議會和政府亂作一團。
他們是無辜的,他們對這個作戰計劃並不知情,有些人聽到些風聲,但沒意識到這是針對夏爾設下的陷阱:
“他們簡直瘋了,居然想利用德國人殺死夏爾。”
“或許我們不應該對英國人妥協,我們早該知道讓尼維勒當上總司令必定會發生這樣的事。”
“英國人的物資不是白給的,他們最終目的不隻是打敗德國人,還有我們!”
……
眼見局勢一發不可收拾,尼維勒匆忙出麵解釋,他登報、接受議會質詢,又在公開場合發表講話:
“事情不像你們想的那樣。”
“我們的確有一個進攻計劃,但因為涉及軍事機密無法公開。”
“這是德國人放出的謠言,目的是分裂英法兩國造成協約國的內部矛盾。”
“請相信,英國是我們堅定的盟友,他們不會做出這種令人不恥的行為!”
……
與此同時,尼維勒又給夏爾發了一個命令:“進攻任務取消,所有一切必須保密!”
……
夏爾看到這個命令時輕輕一笑,他知道自己成功了。
尼維勒地位遭到質疑,不僅是公眾的,還有政府和議會,他們都在懷疑尼維勒是否能勝任總司令這個位置。
英國人名譽掃地,就連英國士兵都對這種做法深感不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