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登距離我們有130多公裡,中將。”提賈尼提醒道:“穿插凡爾登會比勒泰勒遠得多,這至少要兩天時間。”
“我知道。”夏爾平靜的回答:
“可是,你不認為德國人已經在勒泰勒一線做好準備了?”
“讓我猜猜他們會怎麼做。”
“在公路上布好地雷,在高地和森林裡布下伏兵,再炸毀公路橋或在公路上埋好炸藥,或直接把公路挖斷!”
提賈尼沉默了。
德國人的確會這麼做,因此,這60幾公裡或許會比穿插凡爾登的130幾公裡要難得多。
提賈尼考慮了一會兒,點頭道:
“您是對的,中將,德國人很可能在凡爾登方向沒有準備。”
“不過,我們依舊缺乏足夠的兵力防守。”
“而且穿插路線越長我們的兵力缺口就越大,我們的穿插就越危險。”
130幾公裡的穿插意味著補給線更脆弱、補能更困難也更容易遭到攻擊。
“想想吧,少將!”夏爾手指在梅濟耶爾與凡爾登之間劃了個圈,分析道:“這片區域處在埃納河與默茲河的夾角地帶,你想到什麼了?”
提賈尼一愣,接著興奮的叫了起來:“這,意味著‘彈性防禦’,中將,我們可以用‘彈性防禦’來保護自己的補給線,太棒了!”
夏爾點了點頭,提賈尼不算太笨。
“彈性防禦”不一定需要步兵構築一道防線。
之所以要構築防線引導敵軍從某個方向進攻,是為了避免敵軍不免集中,漫山遍野的到處都是,這會使布署在二線的裝甲部隊無所適從不知道該進攻哪一點。
凡爾登區域的特點,是有兩條河成為其屏障。
這兩條河就相當於步兵構築的兩條防線,在沒有敵人防守的情況下,德軍一定會集中在有橋的位置過河。
沒有人會閒著沒事有橋不過還要遊泳或在附近搭浮橋過河。
於是,敵人就會天然的被“集中”在一起,機動化部隊隻要掌握好時機和節奏,就能在幾座橋之間來來回回,時而擊潰這支渡河部隊時而又擊潰那支渡河部隊。
“知道該怎麼做了?”夏爾問。
“當然!”提賈尼目光在地圖上遊離:
“重點是比藏西,我們應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它作為基地!”
“再選擇性的炸毀幾座橋,把太偏的幾個位置排除。”
“還要派出戰機保證製空權,這樣才能準確的掌握德軍的動向……”
夏爾暗讚了一聲:提賈尼算是學有所成。
至少,在塹壕戰時期能算得上是“老師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