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扳著手指頭算起來:“以前縣府隻有知縣、縣丞、主簿三位,外加一位縣尉。
現在要想把縣府完善起來,讓縣級主佐班子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朕覺得,縣丞再加兩三位,縣左丞一位,以及縣右丞兩三位。”
張居正點頭道:“皇上這是把縣府類比內閣。這樣也好。一頭一尾,遙相呼應!”
朱翊鈞點點頭,繼續說道:“以前縣衙的六房,可以廢掉了。它是第一線,直接施政,麵對百姓,處置具體事宜。
它不是省布政司,更多的職責是統籌協調和製定方略。縣府廢六房,直接分設職能局。”
張居正點點頭:“皇上英明,臣附議。”
“河南大案,還爆出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我們的警政和稅政部門,是奸胥蠹吏禍害百姓的重災區。
警政部門,王子薦上任後是整飭的重點,我們靜觀其變。
稅政部門如何整飭,戶部要擔起責任來。”
張居正附和道:“皇上,稅政部門沒有地方的支持,無法完額征納賦稅。可是一跟地方羈絆,又很容易勾連壞事。
戶部也非常頭痛。”
“張師傅,這確實是大問題,但我們要迎難而上。雖然我們的目標是大明不再征繳田賦,光靠工商稅收就能維持朝廷運作。
目標宏大,但離現實還很遙遠。當下我們還必須征繳田賦,而這一塊是重災區中的重災區!
張師傅,對付這些奸胥蠹吏,律法不是問題。現有的律法在這一塊非常酷峻,抓到基本上是重刑,嚴重的直接是死刑。
關鍵問題是如何讓這些陋習惡行被揭發出來。
河南大案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通訊員、記者,輿論監督,完全可以納入我們的監督體係,成為重要的監督手段。”
張居正沉思了一會,“皇上英明。十年來大明報紙迅猛發展,記者從業者數千人,也形成了一個現象。
要是某報紙能爆出驚天動地的大案,銷量暴增,名利雙收。揭發該新聞的記者也跟著名利雙收。
報紙和記者願意去尋找和發掘這些新聞,把這些陋習和惡行揭露出來。
臣回去後安排召開內閣會議,要求太常寺鼓勵和保障報紙的正常輿論監督,刑部對勇於揭發陋習惡行的記者要給予保護。”
在這個問題上討論了一會,朱翊鈞轉到下一個話題。
“張師傅,今日朕找你來的第二件事就是引黃北歸工程。
淮河、運河受黃河水患之苦久矣,河南山東河北缺黃河水灌之苦久矣。一害一利,遠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這麼簡單。
印川公為了這個工程籌劃了數年,派出多支勘測隊實地勘察數年,各種數據報告和勘測地圖,堆在一起足足有一人高。
該水到渠成。”
朱翊鈞加重語氣,“朕知道,朝野上下,包括內閣在內,對這個工程心存疑惑,三心二意。
這是萬萬不行!
引黃北歸工程幾經討論,利弊擺在那裡,清清楚楚。我們不能因為害怕承擔失敗的責任,就不敢去努力嘗試!
新政改革的後果如何,我們不知道,但我們還是勇敢地開始了,努力地推行。
隻不過我們在推行時睜大眼睛,時刻觀察,發現問題及時分析,該調速調速,該拐彎拐彎,嚴重時拉下緊急刹車。
新政改革上張師傅尚且勇猛精進,怎麼到了引黃北歸工程上,反倒遲疑了?”
沒錯,張居正在引黃北歸工程上心存疑惑。
雖然他沒有出聲反對,但是他身為內閣總理,在這麼重大的項目上沒有公開說支持,態度就很明顯了。
在這個項目上,朱翊鈞一直在做張居正的工作。
“張師傅,引黃北歸工程是朕做的決定,所有責任由朕來承擔,內閣不要有負擔和顧慮,堅決執行朝議會議上公議、朕禦批的方略決策!”
皇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張居正知道自己要是再不表明態度,君臣之間恐怕會生隙。
“皇上,臣對引黃北歸工程確有疑慮。工程浩大,耗費無數不說,黃河出事,會禍及百姓百萬。
臣身為內閣總理,受皇上重托,料理國政,不得不慎重。”
張居正不支持引黃北歸工程,除了以上原因,其實還有私人恩怨。
張居正跟引黃北歸工程倡導者潘季馴,雖然曾經同在西安門書堂,為朱翊鈞的老師,但關係一般,還常常因為政見不同而爭論,但好歹沒有撕破臉皮。
但張居正跟另一位倡導者、工部尚書朱衡的關係可謂是水火不容。
朱衡是能臣,強直不撓,與張居正時常當眾吵架,被他深惡之。
可朱衡心計精明,決斷果敢,非常善於理劇剸繁,尤其在水利和營造方麵政績卓著。
因為他的統籌兼顧、勇於任事,灤河、西遼河以及漠南漠北等地的直道和城堡要塞建設,才會推進得如此迅速。
張居正雖然無法撼動朱衡工部尚書的位置,但是讓他眼睜睜地看著朱衡,還有潘季馴名留青史,做不到。
引黃北歸工程,是皇上欽定的。
張居正知道,此事萬一失敗了,皇上的脾性肯定會把最大的責任攬下來,潘季馴和朱衡不會吃多少掛落,反而會沒有功勞還有苦勞。
可萬一成功了,潘季馴和朱衡就會名留青史,流芳百世。
不會像自己搞新政改革,許多人讚譽,也有許多人在罵,青史上可能毀譽參半。
種種原因,張居正對引黃北歸工程非常冷淡,進而引起連鎖反應,使得許多人不敢出聲讚同。
朱翊鈞對張居正的小心思心知肚明。
張師傅的心眼可不大,信任的人掏心掏肺,厭惡的人恨不得流放到三寶半島去,眼不見心不煩!
人無完人,張居正又不是聖人,他身上總會有各種毛病。
海瑞海青天,也是一身的臭毛病!
朱翊鈞繼續聽張居正往下說。
“既然多方論證,此工程利國益民。又得皇上欽定禦批,老臣和內閣就堅決執行,絕不會打折扣!”
朱翊鈞笑了,“朕就說張師傅有大局觀,國事大於私怨。有張師傅這句話,朕也就放心了,相信你和內閣一定會把引黃北歸工程重視起來。
接下來朕要跟張師傅說第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