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不知道的是,他們在努力進步,明國人也在努力進步。
明國的造船業和海軍直接照著曆史最佳答案抄,但是在實際製造、航行和海戰中,還有許多細節需要他們慢慢琢磨和創新。
此前明國海軍戰列艦、護衛艦、巡航艦的艦炮從一零五炮(九磅炮)、一一五炮(十二磅炮)、一三零炮(十八磅炮)再到一四五炮(二十四磅炮)和一六零炮(三十二磅炮),最開始時都跟陸軍野炮一樣,都是長炮,也就是十七倍以上炮管長和口徑比。
一零五炮,炮管長一米七八。
一六零炮,炮管兩米五以上。
炮管長,發射藥裝藥多,打得又遠又準,威力十足。
可是這麼長的炮管,裝藥又如此多,後坐力十足,在戰艦上卻讓海軍炮手們吃儘了苦頭。
船艙空間狹窄,回旋餘地小,這麼長的炮管,占去一大塊地方。
後坐力強,艦炮開一炮回複原位要耗費大力氣。
關鍵是這麼長的炮管,不管是青銅還是鋼鑄,重量都很重,一門一六零炮就是將近三噸。
火炮占去大量的載重很大份額,其它食物、淡水和彈藥就隻能少帶了,續航能力下降。
海軍官兵們在實戰中研究後發現,我們海戰對轟就發生在一百米之內,火炮打那麼遠乾毛嗎?
於是海軍官兵向海軍兵器研究局的研究員建議,把炮管裁短、發射藥減少,隻需要有效射程六百米,一百米內威力最大就行了。
又準又遠,對於浮在海麵上,跟隨海浪顛簸的戰艦來說,那是不存在的,就算萬中無一中一發,那也是幻覺。
在船上跟船測試的研究員,親身體會過戰艦火炮手們的痛苦,覺得這個建議很合理,回去馬上做實驗。
把一六零炮炮管裁短,發射藥減少,幾經試驗,再加上複位炮架、燧發點火裝置、鋼鐵材質、鏜床加工工藝等各項技術的提升,新一六零炮完全不同。
重量從二點六噸變成了零點八六噸,炮管長度從兩點六米變成一點二米,發射裝藥量一點二公斤,仰角一到五度,有效射程為三百八十米到一千二百米,射速從五分鐘兩發提升到三分鐘兩發。
沒錯,新式短管炮初速很低,有效射程之外,威力大減,準頭也成了一個謎。
可是對於目前的海戰來說,足夠了。
大明海軍海戰,超過一百米根本不會開炮,必須衝到五十米以內才依次開炮。這個距離,短管炮發射的鐵彈丸,足夠把堅硬的橡木船板砸出一個大洞來。
於是萬曆三年後,海軍統一艦炮口徑。
甲級戰列艦,下層火炮甲板是二十八門一六零短管炮,中層火炮甲板是二十八門一四五短管炮,上層火炮甲板是二十八門一一五短管炮。
主甲板艏樓甲板有四門一一五短管炮、四門一三零短管炮和兩門一六零炮,艉樓甲板有六門一三零短管炮。
乙級戰列艦下層火炮甲板是二十八門一六零短管炮,上層火炮甲板是十二門一六零短管炮、二十門一四五短管炮。
主甲板艏樓甲板有兩門一一五短管炮、四門一三零短管炮和兩門一四五零炮,艉樓甲板有六門一三零短管炮。
“金錢豹”號是護衛艦,一千噸左右,五十門火炮。火炮甲板有二十門一四五短管炮和二十門一一五短管炮,打“凱瑞尼亞”這樣才五百多噸的卡瑞克帆船,非常凶狠。
射速快,口徑大,數量多,船還比人家好,“凱瑞尼亞”被打兩輪就徹底地懵了,扛不住了。
船長連忙叫轉舵,先跑為敬。
“凱瑞尼亞”號一轉身,船長和水手們看到遠處那觸目驚心的一幕。
它的姐妹艦,同樣是六百噸的三桅杆卡瑞克帆船,“卡爾史蒂文”號,被一艘巨大的帆船斜切過來,然後右舷密密麻麻的炮口對著它。
那是青龍艦隊第二分艦隊甲級戰列艦“開封”號,它足足兩千二百噸,三層火炮甲板,一百門火炮。
搶到離“卡爾史蒂文”號不到五十米遠的距離,它龐大的船體相比“卡爾史蒂文”號,就像一隻老虎來到一隻兔子麵前,露出了血盆大口。
右舷艦炮外加艏樓艉樓甲板上的火炮,大約五十五門,對著“卡爾史蒂文”號猛烈開火。
火光閃動,濃煙彌漫,“卡爾史蒂文”號就像暴風驟雨裡的一片枯葉,顫抖飄零。
等到“開封”號離開後,“建新”號趕到,它一千六百噸,擁有七十四門火炮,集中了四十門火炮,對著“卡爾史蒂文”號猛烈地炮擊。
太殘暴了!
“凱瑞尼亞”號的船長和水手們菊花一緊,終於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的幸運。
他們眼睜睜地看著“卡爾史蒂文”號的船帆被打成蜘蛛網,主桅杆和後桅杆不負重堪,倒在了海麵上。
失去動力的“卡爾史蒂文”號就像一條死魚,彷徨地徘徊在海麵上。很快,一麵白旗掛在還剩下的前桅杆上。
一艘巡航艦上前去遠遠地看住它,“開封”號和“建新”號順風全帆,切過“卡爾史蒂文”號,繼續全速前進,正好搶在了“凱瑞尼亞”逃跑的去路上。
船長和水手們嚇得魂飛魄散,連忙轉舵,調轉船頭,換個方向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