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悼襄王倒是心情更加沉重了。
這一路上他的所見所聞,對於秦國,深深的升起了一種不可力敵的想法。
人常言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然而燕趙之地雖然民風彪悍,卻隻是勇於私鬥,怯於公戰。
秦人則是完全相反,遵紀守法,聞戰則喜,然而卻絲毫不敢私鬥。
一路所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越是靠近秦國腹地,民風越是淳樸。
更可怕的是秦國普通百姓的麵貌和家庭財富。
秦國普通百姓麵無菜色,皆是紅光滿麵,精神矍鑠,家境殷實者甚多。
這一切足以證明秦國之富強。
直到趙悼襄王見了鹹陽城,眼看著這威武氣象,無城牆防守,自信至極的態度。
心情更加沉重了,這讓他深深覺得與秦國為敵絕對是不智之舉,甚至心中已然有了些許畏懼。
他這一路來帶了那麼多的精銳士卒和高手,也不能給他任何的自信和心安。
身為大王親自去他國會盟,架勢自然是極大的。
沿途車馬無數,八百精騎開路,三千悍卒守護,另有百餘名高手護佑。
自進入秦國境內,相邦呂不韋帶著蒙武率三千精騎迎接護佑,沿途旗幟飄揚,淨街灑水。
對於趙悼襄王入秦,嬴政給予了極高的規格,比韓國高多了,充分表現了對趙王的尊重。
嬴政對趙國高規格的待遇也令趙悼襄王心裡舒服了不少,火氣也消了許多。
秦王還是懂禮節的,做事講究。
既然說的是會盟,待遇也像是會盟,那這就不是羞辱了嘛,這就是正常的停戰會盟了嘛。
這麼一想,趙悼襄王心裡舒服多了。
雖然依舊是心情沉重,但是起碼心裡是舒服多了,秦國雖強,卻也不是無禮之國,秦王對自己還是很尊重的嘛。
畢竟算起來秦王也是自己妹夫嘛。
在君主獨裁專政的時代,因為意氣用事,得罪死他國的君主並不是一件聰明的事。
在沒有必要的地方,完全可以減少對方的敵意。
而羞辱一位大國之王,也不會顯出秦國的威嚴,隻會讓有識之士覺得秦國無禮,秦王心胸狹隘。
嬴政在鹹陽城外,渭水河畔收拾出了一座行宮作為趙悼襄王的暫住之處。
趙悼襄王到的時候,冉宏率領三十六儒士以六佾之舞相迎,所有禮節,皆是嚴格按照諸侯之禮的最頂規格相待。
三日後,嬴政與趙悼襄王於渭水河畔會盟談和。
兩國再次簽訂和約,趙悼襄王承認秦國對已經占領趙國城池的合法統治,並且割讓河間十二城。
雖然河間地大秦都已經派人過去接收了。
但是流程還是要走的。
嬴政則是回禮千金為趙王酒資。
嗯,起碼也算是有來有往,禮尚往來嘛。
嬴政於鹹陽宮接連設宴三日,邀請文武百官,滿朝勳貴,共待趙悼襄王,可以說麵子上給的是十足的。
也是請出了嬴馨和子篤,一同與趙王與春平君相會。
身為王室,也隻有小的時候兄弟姐妹才能經常相見,年齡稍大,乃至少年以後,再想相見都是一件極其困難之事了。
兄妹重逢,彆管都有什麼心思,起碼在這一刻,幾人還都是有感情的,皆是紅了眼眶,既喜且悲。
和約簽訂後,一連留了趙悼襄王九日,九日後親自出城相送三十裡,這才返回鹹陽城。
在禮數上不隻是無懈可擊,簡直是極為禮遇。
趙悼襄王回去路上,雖然感覺自己是虧了,但是虧了也是自己理虧在先,實力不濟在後。
而秦王,包括秦國,對自己還是極為尊重的。
沉重的心情都緩解了許多,秦王是個講究人啊,秦國太強了,能不得罪還是不得罪吧。
還是要把注意力放在齊燕兩國身上。
趙王赴秦之事也在急速傳遞。
今年一年,趙王與韓王都親身赴秦之事,更是令諸侯恐懼憂愁。
秦國是真得罪不起啊。
韓國這邊最有意思,韓王安也不知道誰給他出的主意,趙王剛回國,竟然上表請嬴政稱帝。
給嬴政都逗樂了。
使壞都不會使,這壞心思都表露臉上了。
韓國還是欠修理啊,明年抽個機會,再修理他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