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十三年二月,在楚世昭的統治下,大周王朝的版圖迎來了鼎盛時期,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直達河內。】
【開皇十三年三月,大周王朝因為《一條鞭法》推行早期的緣故,經濟高速發展,一年賦稅更比一年高,這讓身處戰爭時期的大周王朝仍舊能讓財政支出和賦稅納入趨於平賬的狀態。】
【開皇十三年四月,楚世昭暫時停止了兵戈,開始恢複生產力,穩定民生。】
【然而由於楚世昭掀起的戰爭熱誠,很多軍人都希望通過軍功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開皇十三年五月,大周王朝境內的綠林土匪幾乎銷聲匿跡,而楚世昭過於具備主見,這導致朝堂之中的文臣大多不願意提出諫言。】
【楚世昭常常想要虛懷納諫,以此保證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然而文俞卻總是拿出楚世昭不願意聽從他的諫言,甚至於指出楚世昭好大喜功,將楚世昭四處掀起戰亂的事情進行舉例。】
【在他看來,既然說了你也不聽,那麼不如不說。】
【開皇十三年六月,對於文俞的批評,楚世昭隻是哈哈大笑,不以為然,而楚世昭更沒有因為文俞的看法而罷黜他,反而繼續使用文俞的才能,四處興修水利,通暢南北之間的運輸之難。】
【開皇十三年七月,楚世昭看出了大周王朝世風日下的政治體態,他發現在永晉一朝時,大臣們大多重京官而輕外任,地方官都是選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
【以至於很多地方上的統治,國家不僅沒有到位,還因為地方官的不作為,引發了新的動亂。】
【有的地方官甚至認為自己既然沒有辦法成為京官,那麼不如在地方上撈起油水,充溢私庫,於是地方上的官吏越來越貪腐。】
【為了革除這一弊端,楚世昭特頒下製令,從京官中選用有才識者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知縣。然後再從知府、知州、知縣中選拔有政績者任京官,沿用《考成法》的功績再評定能否升遷入京。】
【如此做法,因此“使出入有常均,永為恒式”。】
【開皇十三年九月,楚世昭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原本的節度使製度基本被楚世昭廢除,這保證了國家軍政上的穩定,而楚世昭繼續依靠《一條鞭法》去檢田括戶,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麵上逃避國家稅收的人在強盛的國力下避無可避。】
【開皇十三年十月,通過楚世昭有效的措施,停止戰爭後的大周王朝,僅僅是休戰第一年的賦稅,就高於財政支出的兩倍有餘。】
【同月,楚世昭開始打壓抑製各類宗教,因為在舊有的律法之中,對於僧侶尼姑有所優待,可以免去一定的賦稅,很多人明明不崇尚佛教,卻為了這些優待而甘願入寺。】
【開皇十三年十一月,楚世昭在沿海地區設立海關稅,凡是入境大周王朝的,都要交出入關稅,否則就驅逐出境。】
【開皇十三年十二月,楚世昭命文俞、郭憂、桓盛等人主持編纂的一部集大周王朝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名為——《開皇大典》。】
【隨後,楚世昭親自撰寫序言,還將很多自己的認知和想法寫入其中,全書近三萬餘卷,一萬餘冊,約四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此等奇書,是將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開皇十四年,楚世昭的皇威浩蕩,完全得到了將領們的一致簇擁,軍權在握,以至於皇權傾國,文臣集團近乎失去了對國家的控製,隻能進行引導、勸誡的作用。】
【開皇十四年四月,藍殊染上瘟疫,因此病逝於安定都督府,楚世昭賜諡號忠武,追贈太保一職,又遣韓顧在安定都督府坐鎮朝鮮半島。】
【開皇十四年五月,楚世昭和桓奕的長子已經十三歲了,以桓盛為首的官員大多擁立楚濟鉞。】
【但由於你的統治過於強勢,很多官員都勸導楚濟鉞做一位仁孝之君,以仁義治國。】
【而你的疏於關注,也讓楚濟鉞在這些大臣的擁簇下,逐漸變成了一個沒有主見,隻知仁孝廉恥的君子。】
【楚濟鉞的道德因此提升到了85點。】
【於是,在藍殊病逝安定都督府的時候,楚濟鉞上書勸誡身為陛下的你,不應當向這樣多造殺孽的將領予以如此高規格的諡號。】
【這讓藍殊的長子藍戚疇非常不滿。】
【間接導致了藍戚疇轉而支持二皇子楚濟民為首的晉陽派係。】
【開皇十四年六月,大周王朝的國家越來越繁盛,這在很多領域上或多或少都出現了朋黨。】
【有的朋黨是圍繞著皇族之中的皇子為首,有的朋黨是圍繞著文、武之間的對立而產生,有的朋黨則是因為地域之間的親和所致,有的朋黨則是階級之間的互不對付,寒門為首的朋友和豪族為首的朋黨,兩者之間的矛盾逐漸密集起來。】
【哪怕是文俞和郭憂這樣互相不對付的大臣,也因為出身於寒門,作為寒士而互相抱團來對抗來自於朝堂之中豪強名門的文臣集團。】
【對此,楚世昭即便是想要遏製黨爭的趨勢,也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很好的辦法,這所謂的朋黨,大多都是因為利益分歧而產生的,楚世昭並沒有辦法做到保證每一個黨派之間的利益能達成一致。】
【而多年征戰、治國之下,大周王朝湧現了許多能征善戰的將領,治國有方的文臣,像這種滿朝悍臣,眾強盈朝的現象,想要讓他們互相服氣實在是太過困難。】
【對於楚世昭而言,這些朋黨之爭的大臣,都是賢臣、良臣、忠臣,在他的手上都能在相應的領域做出表率,而現在他們互相之間的對立,又有哪個不想要致對方於死地?】
【連文俞和郭憂這樣的死對頭都能抱團,由此可見朋黨之爭的弊端已然深入朝廷。】
【所謂的皇子之爭,也根本不是兩個皇子之間的矛盾,而是在皇子之下,這些本身屬於楚世昭的大臣互相之間的鬥法罷了。】
【而這些大臣,隻是將矛盾放在皇子的身上,以此讓奪嫡具現化他們之間實質存在著的矛盾。】
【楚世昭和李鳳寧的兒子楚濟民吸納寒門,支持寒士,那麼那些豪強名門出身的大臣,就會去支持楚世昭的長子楚濟鉞。】
【楚濟鉞接受、虛心接受文臣們的勸誡,反對武力,反對軍政強大的將領集團,那麼那些出身武將,以軍功得以晉升,取得功業的將領,就會去支持楚世昭的二子楚濟民。】
【他們又有哪個是因為這些皇子的人格魅力而甘心效力的,無非是派係,利益,互相爭執之下,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罷了。】
【而楚世昭作為陛下,又不可能偏幫一方,他親自下場,隻會讓局勢變得越發困難,他所能做的,最多也隻是培養兩位皇子的才能,讓他們有著駕馭臣下的能力,保證自己日後繼位登基,不僅能夠駕馭原本就屬於自己的大臣,還要駕馭那些不支持自己的大臣。】
【同時,楚世昭也告誡他的兩個兒子,不能因為一些大臣支持自己,就偏信,也不能因為一些大臣不支持自己就偏廢。】
【重要的是你想做什麼,並且讓這些大臣做到些什麼,而不是主次顛倒,大臣提出什麼,你們要去幫他們做到什麼。】
【楚世昭對於兩個兒子一視同仁,都親身予以教導,同樣也讓大臣們捉摸不透,不知道楚世昭到底想要立哪一個兒子。】
【而到了如今的心境,楚世昭並不在意到底誰能繼位他的大統,楚世昭隻在意繼位之人,能不能承得住天下之重。】
【所以,楚世昭才會將兩個兒子一同培養起來,即便有一人失利,另外一人也能憑借自己的才能拉起局勢。】
【他深知自己沒辦法阻攔一個人對權力的渴望,既然想要進步,既然想要成為天下共主,那就拿出你的本事。】
【而現在大周王朝,在楚世昭的治理之下,看似井井有條,強盛無比,實際上很多的製度都建立在現有的情況下不得不推出的,一旦更替一位天子,沒有楚世昭的見解和氣度,未必就能控製得住這樣的強悍製度。】
【楚世昭一旦駕崩,人亡政息,大周王朝複歸亡國之相,那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開皇十四年七月,楚世昭登臨泰山封禪。】
【七月九日,楚世昭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行祭祀,告慰天地之儀式。】
【次日,群臣在泰山之巔朝拜,楚世昭頒布詔書,宣稱封禪告成,大赦天下,經此之後,凡有豐功之君,都以封禪泰山為榮。】
【而泰山封禪,非以泰山一地為榮,是以楚世昭登山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