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和黃傑夫今天談的並不順利,從商業角度考量,Simon&Schuster確實對投入多少資源宣傳張潮這個新人顧慮重重。
&non&Schuster希望張潮接受9%這個比例,比美國新手作家的7.5%略高,但是遠遠低於張潮在國內的15%。張潮可以接受比國內稍低一點,但不可能低這麼多。
於是雙方就僵持住了。大衛·米勒沒有想到張潮竟然對自己的利益這麼堅持,因為大部分的非英語國家的作家,聽到能在美國出版,往往都激動萬分,彆說版稅了,就算以極低的價格買斷都願意。
像張潮這樣錙銖必較的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在等待蘇珊把車開過來的時候,張潮開玩笑地對黃傑夫說道:“要不然我們買個美國的書號自己出版好了。”
黃傑夫道:“那倒容易了。我們這裡書號50美元1個,隨便買。再找個小出版社,200冊、500冊都給你印。”
張潮訝道:“在美國出書這麼容易嗎?”
黃傑夫道:“‘個人出版’在美國比在中國容易,但是同樣沒什麼機會出頭。Simon&Schuster為代表的五大出版社占據了87%的暢銷書份額。大部分‘個人出版’隻能堆在書店的角落,花10美金可以買一堆。”
張潮沒想到美國出版業的壟斷這麼嚴重,國內絕不可能出現幾家出版社就把暢銷書分完的情況。
張潮又道:“你喜歡那個蘇珊?”
黃傑夫立刻換了一副表情,熱情地對張潮道:“BOSS,你真的對她不感興趣?”
張潮笑道:“是不‘敢’興趣才對。”
黃傑夫顯然沒有get到這個要被李睿超扣錢的諧音梗,高興地道:“那我追她你沒有意見吧?我一直都喜歡這樣的‘美國甜心’。”
張潮想了想,決定還是不要坑人家,於是就把自己的顧慮和黃傑夫講了,然後問道:“現在你還覺得她是‘美國甜心’嗎?”
黃傑夫有些沮喪,對張潮道:“你還不如不告訴我這些呢。”
這時候蘇珊到大樓門口了,張潮兩人上了車,氣氛一下有些怪怪的。蘇珊隻覺得張潮和黃傑夫情緒都有些低落;而張潮則覺得蘇珊神情裡莫名其妙多了些悲壯感。
隨後的兩天張潮和黃傑夫都悶在酒店裡沒有出門,自然也用不上車。兩人把後續幾個月的工作都詳細規劃了一下,決定最後和大衛·米勒談上一次,不成就算了。
錢方麵可以稍微讓步一點,但是首印、宣傳方麵不能真被當成初哥糊弄。
但是這一次張潮就不去了,等送黃傑夫到了Simon&Schuster的辦公樓以後,張潮就讓蘇珊帶著自己在城裡麵轉一轉。
作為女性,蘇珊看待紐約的視角與黃傑夫全然不同。黃傑夫喜歡帶著張潮去第五大道、華爾街、帝國大廈等等能代表“精英紐約”的地方。
而蘇珊,則喜歡去屬於“藝術家紐約”的街區,比如位於紐約西區的格林威治村。這裡形成於1910年前後,是落魄的藝術家、理想主義者的聚集地,也是反主流文化的大本營。
張潮看著格林威治村的標牌,問道:“《最後一片葉子》裡那個格林威治村?”
蘇珊道:“是的。不過80年代開始,西村的房價就開始飆升,大部分人都離開了,有的去了東村,有的乾脆就搬離紐約。——你喜歡歐·亨利嗎?”
張潮點點頭道:“雖然歐·亨利迫於生計,寫了太多‘歐·亨利式結尾’的作品,但是他在語言和技巧上確實擁有無以倫比的天賦。”
蘇珊沒想到張潮會這麼說,高興起來,開心地道:“我也喜歡他。他和馬克·吐溫一樣,是一位‘英語的弄險者’,開創了很多全新的文法。現在的‘美式英語’,某種程度上是他們這樣的‘弄險者’塑造的。”
張潮聽得悠然神往,感慨道:“我英語不行,隻能讀中譯本,所以對他語言好在哪裡,隻能感受個大概。據說莫泊桑也是這樣一個作家,他的法語原著,每一句都可以當成最精美的語法例句。”
兩人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蘇珊的漢語不太熟練,張潮的英語也是半桶水,但是各自表述下來,卻取得了不少文學上共識。
蘇珊漸漸緩下車速,停在了一個行人寥寥的街角。她默默深吸一口氣,回憶自己看過的所有浪漫文學裡女主角的神態描寫,然後轉頭看向張潮,露出一個她覺得的最具有魅惑力的笑容,說道:“張潮,我覺得你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