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兩世都學一個專業的“純血”中文生,張潮對“國學”這個說法是非常反感的。
在他心裡,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一門叫“國學”的學問或者學科,經史子集各有歸處。
但奈何90年代中期開始,從台島刮來的“國學風”,已經漸漸席卷大陸,並且在深刻地改造受其灌輸者的常識認知。
10年前談“國學”,還是《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史記》;現在談起“國學”,已經變成《三字經》《弟子規》和《了凡四訓》。
再過10年談“國學”,那就是《餘丹說論語》《南懷瑾論語彆裁》《曾仕強講道德經》了。“國學”最終撕下了裹在身上的最後一點體麵,徹底變成了一種快餐文化,甚至是精神麻醉品。
“國學”泛濫成災的結果就是在2010年以後,各地“讀經班”“女德班”層出不窮,封建渣滓重新被翻到台麵上,有些甚至得到了某種支持,可以在學校裡公然宣講。
甚至有家長自己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從學校請長假,送去“國學班”學習“經典”,這種風氣在張潮上一世生活工作了十年之久的深城尤為風靡,梧桐山腳下全是這種國學班。
而這些開班上課的“國學大師”原先都是乾什麼的呢?有修腳的師傅、賣假藥的遊醫、顛勺的廚師、按摩的技師、開大貨的司機……
還有家長以“孩子在初中畢業前一本外國書都沒有看過”為榮。
張潮隻能安慰自己道,送孩子去國學班的都是有錢人,這是完成社會財富再次分配的一種方式……
(抱歉,沒忍住吐槽了這麼多)
以至於張潮形成了一個近乎偏執的看法——嘴上越熱愛傳統文化的,就越沒有文化!
哪怕張潮沒有太嚴重的學術潔癖,也完全接受不了今後書店書架上會擺著一本《張潮說論語》——哪怕這本書能賣1000萬冊。
所以他隻能對這個送上門的機會說拜拜,該是誰造的孽就讓誰接著造去。
不過這也給張潮提供了一個思路,結合“小籃子說中文”最近的爆火,時刻提醒著張潮,視頻時代開始到來了。
去年就有兩個大學男生通過在經典歌曲裡用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對口型表演,成為第一批爆火的視頻網紅——“後舍男孩”。
自己在打輿論戰的時候,重心一直放在“文字媒體”上,無論是傳統的紙媒,還是博客,都需要有一定的耐心,才能讀完長長的一篇文章。
根據張潮的經驗,有這個閱讀耐心和閱讀能力的讀者,從存量上來說,已經在自己一次又一次被推到風頭浪尖以後,被挖掘殆儘了,自己再在“文字媒體”上發力,也隻能在老讀者圈裡打轉。
視頻就不一樣了,能看能聽,節省腦力,如果表達再幽默點、形式再生動點,那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影響力再擴大一個圈層。
這次畢業答辯直播的收視數據就說明一切了——看自己在鏡頭前嘚啵嘚的觀眾數量,遠遠超過自己任意一本書的銷量。
一邊琢磨著,張潮一邊開車來到了公司,徑直去美術部門找到了夏答。
現在的夏答,已經和兩年前看到的那個怯生生的小美女截然不同了,眼神平和而自信,也不再躲著人。造型也發生了改變,從過去留著長發、穿著公主裙的可愛卡通風格,逐漸變得清爽、利落、大方。
她現在負責的“午夜潮汐”美術部門,大大小小的畫師已經有14個之多,光是負責《長歌行》連載的助理就有3個。逼得張潮半年前又給她們買了一個套房子辦公。
《長歌行》早期還是張潮負責給故事腳本,夏答負責繪畫。後來張潮越來越忙,寫不了詳細的腳本,但是隻要把故事脈絡給夏答,夏答自己就能完成腳本、分鏡等工作。
再後來,張潮乾脆把構思故事脈絡發展的活兒交給馬伯慵負責,自己完全放手。反正馬伯慵在曆史故事方麵的功底和想象力比張潮自己要強。
而現在,《長歌行》已經完全是夏答的個人作品了,就連馬伯慵也插不上什麼手,最多就是給點情節起承轉合以及曆史細節方麵的幫助。
除了《長歌行》的連載,夏答還要負責監督、指導畫師們完成整個“午夜潮汐”需要的各種美術資源。包括兩本在國內漫畫雜誌連載的作品,《青春派》每期的插圖以及作家形象設計,張潮以及其他簽約作家作品的封麵、插圖設計……
“社恐”的夏答一開始不斷推辭,張潮不斷講:“等找到合適的人選就給你卸擔子……”
結果這個“合適的人選”找了一年都沒有下落,夏答倒是對這些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上次張潮閉關,她甚至都敢“背著”張潮開新項目了。
至於“卸擔子”的事,兩人默契的再也沒有提過。
看著眼前夏答的變化,張潮也很是感歎。自己確實沒有想到夏答會這麼快地適應這樣一個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角色。
自己還真擔心過她不能勝任管理崗位,但一來在美術圈除了《燕京卡通》的閻主編沒就有什麼資源了,二來就算有人,自己也沒空磨合。
結果拖著拖著,反而讓夏答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蛻變。
這些念頭在張潮心中一轉而過,說道:“把去日本學動畫的幾個一起叫上,我們開個會。”
不一會兒,張潮、夏答,以及2個美術部門的畫師,就坐在了會議室裡。
張潮把這一年多來國外、國內視頻網站的發展簡單介紹了一下,總結道:“國內網民當中的寬帶普及率已經超過75%,總數量超過了1億,預計很快就能完成全覆蓋。
就像手機淘汰座機,門戶網站和博客平台逐步淘汰傳統紙媒一樣,視頻網站也會逐漸淘汰電視台。等今後手機屏幕越來越大、無線網絡速度越來越快,視頻一定超過文字,成為第一大媒介——當然,這肯定還要等上幾年。”
聽了張潮了話,幾個人都疑惑地看了眼自己的手機,最大的屏幕也不過2點4寸,實在想象不出這麼小的屏幕怎麼看視頻。
不過誰讓張潮是老板,他說什麼就是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