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勇奪諾貝爾!_重生2004:獨行文壇_在線言情 
在線言情 > 綜合其他 > 重生2004:獨行文壇 > 第284章 勇奪諾貝爾!

第284章 勇奪諾貝爾!(2 / 2)

「張潮的獲獎無疑是為大陸文學爭光添彩。然而,有島內民眾好奇,這位突然崛起的文學新星究竟有著怎樣的創作曆程?他的成功又會對兩岸文學交流產生何種影響呢?其實,張潮的文學成就,少不了台灣文學的哺育。據悉,台灣作家曾對他的成長幫助極大……」

……

這年頭,除了「諾貝爾文學獎」外,最能激起國人興奮感的就是各種“美國”開頭的獎項了,英國、法國次之,日本、意大利再次之。

倒不能全歸結於崇洋媚外,一方麵是國內的文學獎大家比較審美疲勞;另一方麵中國作家獲獎,讓人有種“打敗外國人”的快感。

賈平娃在1988年獲得了一個「美孚飛馬文學獎」,還隻是「銅獎」,就算是履曆當中非常光鮮燦爛的一頁了。

於華雖然始終沒有獲得過「茅盾文學獎」,但是一個「意大利格林紮納·卡佛文學獎」也足以讓他驕傲。

所以張潮這一次獲得「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無疑是給中國文學界又注入一針強心劑!

昨晚獎項出爐的時候,遠在燕京的作協會議,本來一路開到夜裡才定下來新設一個「茅盾文學新人獎」,有幾個副主席肚子裡其實還有些小牢騷,畢竟“因人設獎”總歸會讓人不舒服。

但是一聽說張潮拿了這個美國獎,所有的牢騷都隻能永遠爛在肚子了。美國書評人協會怎麼悄沒聲地就把這麼大一個獎給張潮了呢?這是什麼意思?

哦——中國作協不敢發的獎,我發;中國作協不稀罕的作家,我稀罕;一句話,中國作協獎勵得了的我要獎,中國作協獎勵不了的我也要獎;先獎後奏,協會特許是吧?

這下是把整個作協放在火上烤啊!

就算「茅盾文學新人獎」順利舉辦,張潮在今年捧得獎項歸,意義和價值已經大大不同了。

人民群眾隻會認為作協是拾人餘唾,等美國人獎勵過了,才想起來要給張潮頒獎,肯定他的創作。

不給張潮這個獎,那這個「茅盾文學新人獎」就沒必要舉辦了,肯定要淪為笑話。

真真是進退兩難!

鐵寧主席頭都大了,心想張潮怎麼儘給自己出難題……

說回張潮——

今早他踏入教室的時候,待遇顯然不同了。一看到他進門,同學們就自發齊刷刷給他鼓掌,整整持續了近兩分鐘,直到他的手都向下虛壓壓得酸了,掌聲才漸漸停止。

這可是活生生的拿到“美國文學諾貝爾獎”的作家啊,竟然就站在我們麵前,馬上就要給我們授課?太不真實了……

張潮看到台下同學們的目光,明顯已經從之前的熱愛、仰慕、欽佩,升級到了崇拜,近乎狂熱的崇拜!

因為身處鷺島,所以大家先看到的基本都是《青年作家張潮榮獲“美國諾貝爾文學獎”!》這篇報道。不管是“美國”,還是“諾貝爾文學獎”,都實在太能衝擊這幫文學青年的心臟了。

所以即使知道這個標題誇大了「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的地位,但是幾乎都選擇了忽略。

張潮無奈,對教室裡的同學道:“好啦,‘大熊貓’參觀完了,可以說說咱們今天的主題了吧?”

台下響起了一片笑聲。

張潮道:“獲獎這事,其實我也是剛知道。大家的這種關注,也印證了我們前幾天講的主題——《文學獎項背後的權力結構與文學價值觀》。”

立刻就有學生提問了:“您是說,「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也代表了某種文學價值觀和權力結構,試圖馴化讀者是嗎?”

張潮點點頭道:“何止馴化讀者,它也在馴化作者。「諾貝爾文學獎」經常被詬病價值觀過於保守和過於學院化,所以經常會有某位作家‘衝擊諾獎’這種說法,甚至還有公開的賠率,可以下注。

有些榮譽滿身的作家,確實在創作中會產生向諾獎價值觀靠攏的自覺或不自覺。諾獎評委呢,也和考試出卷者一樣,開始不斷地‘套路’‘反套路’。

這都是獎項在馴化作家的表現。具體到我獲得的這個「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它的價值觀就是高度開放、多元和國際化,以展現文學中‘陌生的風景’作為宗旨。

所以有不少美國以外的作家,或者非美國本土族裔的作家,會憑借邊緣化的題材獲獎。這其實也是一種馴化或者塑造,等於告訴我們這些外國作家,他們喜歡什麼口味的‘飯菜’,讓我們照方下鍋……”

“那這樣的馴化有用嗎?你受到影響了嗎?”另一個同學大膽問道。但是一問出口,他就被後麵的同學拍了一下,示意他問得太唐突了。

不過張潮卻示意沒有關係,然後大大方方地答道:“當然有用。我寫下的每一行文字,都是長久以來不同的政治、經濟、哲學、社會……這些力量對文學進行不同馴化的結果。

呃……怎麼解釋呢?你們看過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了嗎?”

教室裡大部分同學,尤其是女生都點了點頭。《穿普拉達的女王》是梅麗爾·斯特裡普、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經典時尚題材電影,2006年6月在美國上映,2007年2月在中國上映。

這部電影第一次向外界展現了奢華光鮮的時尚界內裡的殘酷、無情、腐敗和剝削,也展現了其價值所在。女主角的換裝秀,則讓很多中國的年輕人開了眼——原來時尚是這麼回事?

張潮接著道:“那你們還記得裡麵的一段台詞嗎?——

「你挑了那件藍色的條紋毛衣,以為是按你自己的意思。實際上從2002年奧斯卡·德拉倫塔的發布會第一次出現了天藍色禮服……很快,天藍色就出現在隨後的8個設計師的發布會裡……你覺得你自己選擇的,以為你的選擇是在時尚產業之外,其實不然,你穿的衣服實際上就是這間屋子裡的人,替你選的。」”

這段台詞太有名了,也是電影中時尚女魔頭米蘭達徹底擊潰自以為有才華的助理安迪·薩克絲的一段話,點出了時尚產業如何在不被感知的情況下,影響人們對顏色的挑剔、對款式的選擇。

所以學生們也紛紛點頭,有些敏銳的已經察覺到張潮的意思了。

張潮道:“時尚如此,文學其實也差不多。我們從小能學習的經典,都是經過不同標準選拔出來的。這些標準是什麼?很大程度上不就操縱在不同的一小撮人手裡嗎?

所以作家的‘獨立性’不宜過分奢談,我們時刻都在被馴化和塑造。隻不過有些比較粗暴,我們的反抗也引人矚目一些;有些則十分隱蔽,我們已經受影響了也不自知。”

這番話在座的學生聽得隻覺得張潮把一個挺複雜的道理,通過熱門電影的台詞,解釋得深入淺出。

而在同是作家的王震旭耳朵裡,卻有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

這是何等樣的冷靜、客觀和理性,仿佛剛剛獲得美國文學大獎的不是張潮他自己一樣。一個人得自省到什麼程度,才會在這種情況下,仍然不忘剖析自己。

他轉頭一瞥,忽然看到自己的老師飯塚榮教授,正站在大教室的門口,靜靜聽著張潮講課,還不時麵露讚許之色。忽然就想起飯塚教授提過的魯迅的一句話:

「我的確時時解剖彆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恐怕作為張潮此時的寫照,再合適不過了。

不知不覺間,教室的門口已經站了越來越多的中文係老師,有教授、有講師,也有普普通通的助教。幾乎沒有課的而還在學校的,都趕過來了。

蘭婷看到這種情況,連忙組織同學從後門溜出去,到隔壁的空教室,給這些老師搬來了椅子。

不一會兒,大教室門口的空地,就坐滿了人,大家看向張潮的目光,或有審視、或有欽佩、或有困惑、或有感歎……

他們心中所想,與王震旭或多或少有相似之處——一個剛剛獲得美國文學大獎的年輕人,怎麼就可以做到如此鎮定從容地來教室上課,並且學生麵前毫不忌諱地剖析自己的呢?

林丹婭教授想起了那天晚上和係主任李無為的聊天內容,忽然有了明悟:張潮在鷺島這兩周的講座、交流、公開課……集合起來,不就是他留給廈大的寶貴財富嗎?

尤其是他可是在廈大交流訪問期間,獲得「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隻要做好張潮這些資料的整理工作,今後在他的履曆裡,永遠都繞不過去這一段經曆。

但就在張潮在中國乃至世界華人圈受到無數讚譽的時候,在亞洲大陸的另一側,一個“超級大國”正發出對他的聲討:

《中國的小偷,盜走了濕婆賜予印度人民的桂冠!》



最新小说: 蒸汽世界的奧秘偵探 看到彈幕後,白月光女配拉著大佬殺瘋了 送邪 問鼎八荒傳 七零嬌嬌看懂彈幕後,被大佬寵哭 佛陀真言 鴻蒙第一刀 視頻通古代,從強軍戰歌開始 我真是普通家庭,要相信科學 生育值0?毛茸茸獸夫皆頂級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