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磊是十一月末才回的京城,在香港足足呆了近半個月,也被各路媒體罵了整整半個月。
一回來,就聽說董北國讓廖凡義出席研討會的消息。
齊磊都替廖老師冤得慌,“老董就這麼打發你的?”
廖凡義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兒,“對啊,做個說明而已,簡單!”
齊磊,“……”
回身默默地掏出手機,給老秦打電話,“誰出的搜主意?把北廣也帶上了?這不欺負老實人嗎?”
老秦直言不諱,“領導!”
“咳咳。”齊磊平複了一下心情,“當我什麼都沒說!”
老秦登時就笑了,“怎麼?你也有怕的?”
齊磊,“還好吧!”
“裝!接著裝。我可是聽說,你在香港被罵的不輕,咱們這邊不少媒體都轉載報道了。”
老秦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明顯就是看齊磊熱鬨。
齊磊哪聽不出來,心說,這幫人啊,沒一個好東西!
不過也沒當回事兒,還有心和老秦一起調侃,“那我看也沒怎麼著啊!反響怎麼就不大呢?”
老秦一聽,“誰讓你找的靠山夠大呢?畢竟是中傳嘛!”
按理來說,香港那邊的消息傳回來,內地還要開研討會,各家電影廠、公司也都是反對的,借香港輿論炒作一波,是誰都能想到的反製方式。
隻不過,正如老秦所說,畢竟中傳是央視和北廣的背景。。
這兩家對各大電影廠,還有私人公司,倒是沒什麼掣肘,但是你彆忘了,這兩家畢竟都是國字頭的。
誰也說不準,背後到底有多大的政府推力。
所以,大夥兒都在觀望,沒人傻嗬嗬的當這個出頭鳥。
可其實,上麵根本就沒往這方向想,純粹是齊磊臨時起意。
隻不過,事情出來之後,覺得這個想法還不錯,隻是阻力比較大,所以上麵持觀望態度。
要是能把香港的資源利用起來,又不帶來多少負麵影響,那當然是好的。
可如果,各方麵的反響甚為激烈,又帶來不可控的影響,那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反正是,先看看研討會到底能開出個什麼結果再做決定。
總之,難題甩給北廣和齊磊了。
可憐廖凡義還啥也不知道呢,以為就是找個地方講傳播學,沒啥大不了的。
齊磊倒是知道,可惜也僅僅隻是同情一下廖老師,提醒都沒提醒。
反而,“沒事兒!!那幫人估計不會給你好臉色,到時候硬氣點兒,都是裝的,咱不怕哈!”
廖凡義皺眉,怎麼感覺你小子眼神不太對呢?
可是轉念一想,裝的我怕他們乾啥?又不能把我怎麼樣?
脖子一梗,“我怕他們?哪個衙門口兒的不知道嗎?管得著咱嗎?”
那是相當硬氣。
說完,自己都愣了。要放在從前,廖教授為人師表,是絕對說不出這麼“年輕”的話的。
可是現在,怎麼順嘴就冒出來了?
這是和齊磊呆的時間長了啊,和他一樣幼稚了!
可問題是,幼稚、衝動這都隻是齊磊的偽裝啊,他表麵幼稚,心裡可臟著呢!
這次之所以幫著老董挖坑,是因為在職場,尤其是像大學這種體製內的單位,幫領導背鍋其實不是壞事兒。
給董背鍋背鍋,彆人想背都沒那個機會。
“行!!”對於廖凡義的話,齊磊使勁點著頭,“廖老師,你就是太仁義。這回我也不說話,全交給你了!”
廖凡義:“……”
總感覺哪不太對,但凡換個人,廖凡義都覺得這是在坑他。
可是,董北國和齊磊,那肯定不能吧?這兩人和他的關係……
廖凡義認定,是不可能的。
……
這次研討會命名為《影視文化發展研討會》。
之前說了,參會的都是國內影視圈的頭麵人物。
 nbsp;比如幾位影帝、影後級彆的知名演員。
這個年代,對於這些演員來說,參加上麵會議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因為所屬單位本來就是各文工團、話劇團和表演院校。
發個通知,人就到了。
再比如,一些知名的幕後工作者,導演、編劇都有。
然後是各娛樂公司,以及私營電影製作機構的老板了。
這裡麵最大牌麵的當然是華宜那兩兄弟。
最後,是各大電影廠。
後世年輕人聽的熟悉一點的,像是京城電影製片廠、峨眉廠、魔都譯製廠、兒童廠等等。
這些電影廠都是改革開放之前的產物,有的甚至解放前就有了,屬於體製內單位。
早年間,承擔影視宣傳任務,拍的片子也都以正片為主。
改革開放之後,和老舊國企差不多,基本都玩不轉了。
除了,京城、長春、魔都等少數幾個電影廠還能倚靠政府生存外,其它的電影製片廠日子就不那麼好過了。
就比方說什麼廣西電影製片廠、峨眉電影製片廠、瀟湘廠等等,完全適應不了市場經濟的大潮,隻能說還剩一口氣。
但是,你彆覺得這些廠牌完全是體製內的產物,沒有可取之處。
喜愛老電影的大概能有一些了解,幾乎每家都有一兩部值得稱道的好片子。
製作水平,其實都不差。
問題還是出在身處體製內,天然的對市場經濟接受度不高。
電影、電視在國內,直到二十一世紀之初,還是政治宣傳任務的傾向更多,冷不丁改商業模式,它就不是一套東西,肯定適應不了。
再加上,從九十年代初開始,電影行業開始尋求出路,就學錯人了。
當時,絕大多數四代、五代導演更傾向於歐洲學派,也就是文藝電影。
在九十年代生活過的人都有印象,那時候,歐洲三大電影節在國內的影響力遠超奧斯卡。
國內的導演也都跟魔怔了一樣,拍了不少不能上映的藝術片。
直到2000年,可以這麼說,國內可以稱得上是商業片導演的就一個馮大炮,老謀子都是玩藝術片玩魔怔的。
可想而知,偏藝術的電影路線對上娛樂化的港片、好萊塢電影,那死的得多慘吧!
說句公道話,後世很多人認為中國電影不行,這種不行,其實僅僅隻是二十一世紀之初到14、15年,這十年的商業片不行。
**十年代的中國電影,其實水準是相當高。
即便是在這十年之間,我們的文藝片水平也沒退步。
問題還是出在商業片上,資本掌控下的電影市場進入野蠻生長的狀態導致的。
至於當下,看看上麵參加研討會的這些人就知道了。
國內影視圈兒,從廠牌到負責人,從演員到導演編劇,就靠那麼點大的市場苟延殘喘呢,一個個窮的嗷嗷叫,然後你要把港圈引進來?
就明著說讓我們死唄?
可想而知,反對的聲音得有多大。
研討會還沒開呢,就已經是暗流湧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