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疑惑:“大義?”
朱棣道:“嗯,咱們華夏文化自有國情在,無論是對外用兵,還是對內起義造反,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
“大明藩王製度乃是太祖皇帝立下,寫於《皇明祖訓》之中,黃子澄、齊泰等人在未來建議你削藩,就是違背太祖遺訓,便是奸臣,所以我才以此為由,說皇帝身邊出了奸臣,必須起兵清君側。”
“換句話說,我起兵是遵循太祖遺訓,若我用大炮毀壞太祖的靈牌和畫像,便等於對太祖不忠不孝,如此一來,我奉天靖難最後一塊遮羞布也就沒了,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反賊。”
“禮法大義站不住腳,即便最後成功,也會遭天下人唾棄而在青史上遺臭萬年。”
朱允炆聽到這裡,不由倒吸一口涼氣:“原來是這樣,這個鐵鉉真是好謀算!”
朱棣:“……”
現在才明白,這腦子……
估計是讀那些狗屁聖賢書給讀傻了。
天幕中。
鐵鉉祭出這一招,朱棣果然投鼠忌器,不敢強攻。
之後,鐵鉉又出奇招,騷擾燕軍,狠狠痛擊了朱棣一波。
朱棣恨得牙根癢癢,卻拿鐵鉉沒辦法。
姚廣孝知道鐵鉉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要是再這樣僵持下去,隻會吃更大的虧,便建議朱棣暫時先撤兵。
朱棣無奈,隻得退去。
朱允炆聽說鐵鉉守住了城池大喜過望,又任命盛庸替代李景隆為主帥,兩人一起聯手夾擊朱棣。
此次任命盛庸,朱允炆又是基於任人唯親,聽信讒言。
此前,盛庸屢戰屢敗,名聲並不是很好。
然而,朱允炆此番竟走了狗屎運。
也許是因為盛庸之前輸了太多次,物極必反,負負得正,將讓建文帝這一方迎來了久違的大勝。
新大明。
“負負得正?”
朱元璋怔了怔:“竟然還有這種事?”
雖又一次被朱允炆給蠢到了,卻十分驚奇於盛庸竟能挫敗朱棣。
耿炳文都做不到的事,居然讓一個連連吃敗仗的貨色給做到了,簡直離譜。
這就是所謂的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嗎?
天幕中。
在鐵鉉的輔助之下,盛庸於東昌打敗燕軍。
主將張玉戰死,燕軍士氣大跌,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朱棣敗走後,不甘失敗,痛定思痛,再次與盛庸展開對決。
兩軍殺得難分難解,戰況一度膠著。
朱棣麾下猛將譚淵、董真保、莊得、楚智都力戰而死。
次日再戰,從早上打到午後,還是打成平手。
雙方看似旗鼓相當,難分高下,實際朱棣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
因為朱棣的主力是騎兵,必須不斷進攻才能搶占優勢。
盛庸的軍隊卻都是步兵,依靠軍陣、弓箭防守反擊。
速戰速決對朱棣有利。
一旦陷入持久戰,優勢將再次倒向盛庸這一邊。
如此僵持不下,無疑讓盛庸占儘優勢。
盛庸也想通過持久戰,活活將朱棣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