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大臣有幾個不是世家出身,家財萬貫,太子一個月八千錢的俸祿,就是恢複了在他們眼裡,那也是不值一提,自然沒人有什麼異議。
李承乾起身謝恩,道:“臣謝陛下!”
“太子應得的俸祿,非朕加恩,勿煩致謝。”
李承乾拜過歸座,用不了那麼多錢,但漲工資總是件很快樂的事情。
早朝結束,跟著眾大臣用過午膳,在兩儀殿一起議事。
李世民讓人把製考的卷子從禮部取出來,同一眾大臣參與複議。
糊名製創立於武則天即位初年,但受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該舉措並沒有在科舉考試中普遍使用,一直到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陳靖上疏重提糊名製,得到宋太宗的采納,此後被廣泛使用。
貞觀年間沒有糊名製,李承乾不用看,都知道送上來的是些什麼人,隨便掃了幾張,就看不下去了。
“未經初審的卷子還在嗎?”李承乾看向父親,道:“陛下,臣想看那一批被刷下去的卷子。”
蕭瑀道:“太子殿下,這已經是禮部層層審核出來卷子,倘或這一批都不能讓太子殿下如意,怕是沒有能讓太子殿下入眼的了。”
李承乾道:“這些文章辭藻華麗,文采飛揚,我若是個文人,閒來品讀的確是享受。可我不是文人,我讀書也不是很好,不擅長品讀文辭,更想看策論之類的文章,就事論事。”
時代在發展,人們對文章的要求也在改變,李承乾看著這堆卷子,隻能感歎,實乾風的議論文寫多了,看多了,對美文真的有些無從下手。
“把卷子調過來,給太子看。”
李世民一錘定音,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等人雖有不滿,卻也隻能憋在心裡。
古代能上考場,字跡不會太差,朝廷組織閱卷,著重視文采,後看文章深度,字寫不好的,初審基本就廢了。
蕭瑀道:“太子殿下,臣等閱卷,一張卷子反複研討,眾人再三斟酌,才決定是否留用,您這個閱卷的速度,臣等不敢苟同。”
李承乾道:“朝廷組織製考是為國取士,選拔出能夠輔佐上位治理天下的人才。故我以為,文采是否出眾不要緊,字寫的好不好也不要緊,要緊的是辦事的能力。這個能力主要體現在,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矛盾所在,製定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論述方案是否可行,以及方案具體落實。”
李世民皺眉,按照李承乾的這套標準,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楊師道等人挑出來的這一批差不多廢了。這孩子,要麼一言不發,一張嘴得罪一批人。
複議結束,李承乾手上的卷子還沒看完,大臣離開兩儀殿,他仍坐在原地“閱卷”。
“高明,你的做事風格要改一改。”
李承乾放下卷子,麵向父親跪直身子,垂首道:“臣敬聽陛下教誨。”
李世民示意李承乾落座,道:“阿耶不是說你不好,是這些千年士族,你即便不滿也不要全盤否定。玄齡他們挑的這一批,你就是看不上,也要選幾個。”
李承乾道:“臣選嗎?”
李世民道:“你代行尚書令之權,官員任免都要經你決斷的。”
李承乾道:“臣明白了,臣會適當協調雙方平衡。”
言罷,李承乾低頭繼續“閱卷”。
“朕看你神色疲憊,昨夜沒睡好?”
李承乾點點頭,道:“臣想以火器代替冷兵器威懾吐蕃,可東西都忘得差不多了,昨夜一直在想,睡不著,好在是想出來了。”
李世民道:“國事重要,你的身體也很重要。”
“謝陛下歡心,臣自己就是醫者,自己的身體,臣心中有數。”
李世民道:“高明,你如何看待戰爭?”
戰爭?
李承乾脫口而出:“有組織、有紀律、大規模、無差彆的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