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奉張了張嘴,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和李傕野戰?
陛下,你這是要我送死嗎?
李傕有數萬大軍,我卻隻有幾千人,不到其十分之一。能守住陣地已經很不容易了,還主動出擊?
可是當著楊修的麵,這些漲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的話,他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口。
對楊奉的反應,劉協早有準備。
楊奉有勇無謀,戰術或許會有一點,戰略卻無限接近於零。
他的腦子裡根本沒有全局這種觀念,也不可能做什麼預案。
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全靠臨場發揮,這才是基本操作。
這也是他選擇楊奉作為教化目標的原因之一。
像士孫瑞那樣的老臣自有一套用兵之道,不可能以他的意見為主,更不可能惟命是從,能作為參考就已經給他麵子了。
但楊奉不同,他和楊奉有更強的互補空間。
兩者結合,能發揮出更大的威力。
劉協命人取出地圖,親自為楊奉講解形勢。
他為這一刻準備了很久,甚至手繪了幾張地圖,就像前世做項目規劃必備的PPT。
仔細說起來,這和做項目也沒有本質的區彆,都是識彆、規劃、執行、總結一套流程,區彆隻於在項目的對象是客觀的工程,而兵法的對象是有意誌的人。
按賈詡所教,對人心的分析計算是重中之重,絲毫不亞於兵力等硬實力的重要性。
“李傕兵力雖多,卻並非全是戰士,也不可能全部用來對付將軍。”劉協指著地圖,一一為楊奉解釋。“首先,他要安排一部分兵力防備楊定……”
楊奉打斷了劉協。“陛下何以斷定李傕不會先逼降楊定?”
楊修按捺不住,搶先說道:“楊定據險而守,又有足夠的糧食,守上十天半個月沒有問題。李傕與其強攻楊定大營,不如直接進攻禦營。”
楊奉瞅瞅楊修,沒吭聲,神情卻有些不以為然。
“將軍擊潰胡封時,楊定亦曾出營截擊胡封、李式,隻是慢了一步,未能成功。”劉協解釋道:“有此事在前,李傕來戰時,楊定擔心李傕報複,必然不會輕易投降。當然,李傕也不會相信楊定會輕易投降,與其強攻,不如不攻。”
楊奉點點頭。“陛下說得有理。”
劉協繼續解說。“楊定如此,郭汜也不例外……”
雖然右翼空虛,劉協隻能再賭一回,將希望寄托在賈詡身上,可是現在麵對楊奉,他卻是一副胸有成竹,信心滿滿的神色,仿佛郭汜哭著喊著要投降,就準備拿李傕的首級做投名狀一般。
留一部分兵力防楊定,留一部分兵力防郭汜,李傕真正能動用的兵力滿打滿算,也就是一萬左右。
這一萬人不足以同時對士孫瑞和楊奉的陣地發起進攻,先取楊奉所在的左翼就成了可能之一。
因此,楊奉要麵對的不是十倍於己的西涼兵,最多兩到三倍。
野戰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
一旦機會出現,主動出擊,擴大戰果,才有可能擊垮李傕。如果固守不出,坐視李傕從容撤退,必然錯失戰機。
畢竟他們也沒有足夠的糧草,不俱備長期對峙的物質條件。
楊奉不明白那些,但他對擊敗李傕很有興趣。
聽完天子的分析,他覺得很有道理,不禁摩拳擦掌,喜上眉梢。
這時,一個虎賁快步走了進來,轉到楊修身後,耳語了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