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西漢,東漢對屬國騎兵的依賴更重。每次出塞作戰,都要征發大量的匈奴、烏桓騎兵。
這麼做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匈奴人、烏桓人熟悉草原環境,是天生的騎士;二是漢軍減少了騎兵之後,成本大大降低。
壞處也很明顯:漢軍的騎戰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大幅度倒退。
到後來,對屬國騎兵的依賴截止來越重,每逢重大戰事都要征調屬國騎兵,沒有屬國騎兵就不能作戰。
一方麵,這讓匈奴、烏桓不堪其重;另一方麵,匈奴、烏桓對漢朝的敬畏越來越弱,覺得他們離開自己就不行。
這也是匈奴、烏桓的叛亂越來越頻繁的主要原因。
?落多次隨漢軍作戰,了解漢軍騎士的能力,多少有些不屑。
見漢軍中軍開始衝鋒,他再次舉起馬鞭,下令迎戰。
但他很快就意識到,經驗主義是會害死人的。
這次來的漢軍與以往的不同之外不僅僅是天子親征,也不僅僅是全員騎兵。
這是三千裝備更精良,訓練更有素的精銳騎兵。
漢匈戰爭四百年,漢軍騎兵的優勢從來不是騎射,而是裝備和訓練。
如今,劉協將這兩項優勢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形成了真正的代差。
當張繡指揮羽林騎與?落接戰,卻在最後關頭放棄了正麵衝擊,向兩側讓開,為三百甲騎讓出了通道的時候,劉協準備的殺手鐧終於露出了獠牙。
看到三百甲騎展開陣勢,迎麵殺來,?落的腦子瞬間空白。
作為草原上的梟雄,他當然見過甲騎。
他自己就擁有數十甲騎。
他也知道漢軍有甲騎,之前收到的消息中多次提到這一點。
但他沒見過這麼多甲騎,更沒見過裝備這麼好的甲騎。
?落倉促之下,本能的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他非常清楚,麵對數量如此眾多的甲騎,他能做的就是撤退,利用速度脫離接觸,然後不停的騷擾,直到甲騎的戰馬體力耗儘。
但已經開始加速的騎兵卻無法立刻停下,更無法轉向。
兩側是已經攪在一起的漢匈騎士,根本沒有足夠的轉向空間。
?落的命令不僅沒能幫他脫離困境,反而將他推入了致命的深淵。
匈奴騎兵失去了加速的最好機會。
麵對奔騰而來的甲騎,他們既沒有足夠的防護力,也沒有足夠的衝擊力,陷入了全麵被動。
?落迅速意識到了危險,大聲疾呼,命令僅有的甲騎向自己靠攏,密集防守。
他要用這些甲騎布置一道肉盾,阻擋漢軍甲騎的衝擊。
漢軍甲騎看破了?落的用意,放棄了?落和他身邊的甲騎,對著其他的匈奴人展開衝擊。
麵對甲騎,裝備嚴重不足的匈奴人被殺得潰不成軍。
他們拉開弓,射出密集的箭雨,拚命向甲騎發起攻擊。
但這一切都是徒勞。
他們的箭或許能射破漢軍甲騎的鐵甲,卻無法造成致命傷害,反倒激起了甲騎的怒氣。
甲騎的速度並不快,氣勢卻無可抵擋,宛如巨人手中的長刀、重錘。
所到之處,匈奴人紛紛落馬。
三百甲騎排成六個橫列,如潮水一般,一波接著一波,湧過匈奴人的陣地,不斷向前。
在他們的身後,除了?落和十幾名匈奴甲騎,沒有一個匈奴騎士還能坐在馬背上。
匆匆回頭看了一眼後,?落的心理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