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大感驚訝。“有這樣的製度?”
“有,隻是很久沒有提起了。”賈詡說道:“三個月以後,必有人用此說辭勸降劉玄德。”
劉協陷入了沉思。
賈詡不會騙他,是他銳意進取,身邊的老臣又不多,對舊的典章製度不熟,居然忘了還有這麼一條規定。
既然如此,那他就不得不出兵了,哪怕是象征性的。
但此次東出,是第一次用兵山東,象征性的救援會打擊士氣,讓人懷疑朝廷中興的虛實。
如果有可能,當然還是要認認真真的打。
隻是現在準備不足,這一戰並不好打。
劉協想了好一會兒,說道:“袁紹出兵徐州,會不會有急於求戰的意思?”
“應該會有。現在決戰,肯定比將來再決戰更有利。”賈詡想了想,又道:“袁本初應該也快五十了吧?人到半百,精力難免不足,指揮大軍作戰常有力不從心之感,尤其是他那樣的高門子弟,以名士自居,不肯習武強身的。如果再有服食求仙的習慣,五十以後便是暮年,朝不保夕。”
劉協啞然失笑。“既然如此,那先生就準備一下吧。新來的劉子揚、魯子敬都是大才,但急於建功,可能會激進一些,需要先生降服之。”
賈詡拱手道:“不敢。在陛下麵前,再烈的野馬也會成為駿馬。”
——
賈詡告辭之後,劉協第一時間找來了蔡琰,詢問是否有守城三月的製度。
蔡琰身為令史,在劉協身邊的人才漸漸多起來之後,已經不負責起居注的記錄,將精力集中在學問研究上,與劉協見麵的機會大大減少。
接到口諭後,她仔細想了想,說好像有這麼一條,但她並不確定。
當初蔡邕寫相關誌書時,她年紀還小,記得不全。現在手邊也沒有文本,所以不能肯定這一條是成文的製度,還是習慣,又或者是某一次詔書裡確定的條令。
理論上說,隻要是有正式文書確認的,都可以算是製度,未必是成體係的律法條文。
這也是朝廷需要通曉典章製度的老臣的原因所在,一般人根本記不清那些。
劉協隨即命人請來了周忠。
周忠返朝後,自免豫州牧,暫以光祿大夫的身份留在行在,原本隻是養老的虛銜,現在卻有了參讚的實際意義。
周忠確認了賈詡的說法,並做了修正。
具體的時間不是三個月,而是一百天。不是本人無罪,而是不牽連家屬。當然不牽連家履本身就有不追究守城將士本人的責任,至少是罪不至死,尤其是對普通將士而言。
劉協順勢問了周忠一個問題:“劉玄德能守住彭城百日嗎?”
周忠幾乎不假思索的說道:“隻要他想守,肯定能守百日。”
“卿如此有信心?”
周忠鄭重地點點頭。“劉玄德雖名聲不著,不為高門豪族所重,卻頗得庶民之心。袁本初上次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各地豪族響應,但庶民卻不見得歡喜。而且袁曹本一體,曹操屠城,袁紹也會受到牽連,為庶民所恨。但凡劉玄德能奉陛下詔書,一心守城,百日不足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