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彥轉身看了過來。“天子這麼快就對外用兵,未免有些急了。”
“不是現在。”諸葛亮搖搖頭。“是有朝一日。”
“就算是有朝一日,也是三十年之內。畢竟三十年之後,阿楚也到了我們這般年紀,想去也去不了。”黃承彥撫著胡須,眼中閃過一絲憂色。“對於如今的大漢來說,三十年遠遠不夠啊。”
“三十年不夠,那就再等三十年。有安車、樓船代步,花甲之年也可臥遊天下。”
黃承彥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隻是眉宇間憂色不改。
一旁的龐統卻有些不以為然。“黃公,我倒是覺得不用等三十年。”
“為何?”黃承彥斜睨著龐統。“士元,年少有為是好事,可是急功近利就不好了。”
龐統哈哈一笑。“黃公,我的信心就來自於有為,而不是無為。你說三十年不夠,大概是覺得漢初立國七十年,孝武才能夠與匈奴開戰,對吧?”
黃承彥眉須微動,嘴角顫了顫,示意龐統繼續。
龐統昂頭背手,環顧四周。“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漢初鑒於秦政之失,行黃老之道,與民休息。先有韓信、彭越之亂,後有呂氏亂政,再有吳楚、淮南之叛,直到行推恩令,天子之詔行於天下,然後才能集天下之力,北逐匈奴,南定百越,西取祁連,東取朝鮮。”
龐統的聲音漸漸大了起來,沙啞中透著豪氣。“如今天下雖亂十餘年,元氣未傷,也不必與民休息七十年。至於山東州郡,嘿嘿,彆說韓信、彭越之輩,就算是劉濞、劉安之流也是沒有的。”
龐統轉頭看著黃承彥。“最重要的是,大漢中興,無秦政之累,自然不必行黃老無為之道,當立孟軻大丈夫之誌,以天下為己任。故天子有詔,不論男女,不分文武,但能讀書守禮,皆可為士。假以數年,人才之盛,又豈是漢初可比?”
黃承彥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黃月英說道:“大漢中興不是漢承秦製,本不宜比附。勉強要比,也不該是大漢初興之時,而是呂氏亂政之後,孝文即位,開文景盛世先聲之際。”
龐統撫掌而笑。“英雄所見略同。孔明,你覺得呢?”
“各有所長,皆有道理。”
“那就不是最佳答案。”龐統不服氣的說道:“不妨說說你的高見,也讓我們見識一番。”
黃月英也盯著諸葛亮,隻是不像龐統那麼鬥誌盎然。
黃承彥夫婦看在眼裡,也不自覺的屏住了呼吸,靜聽諸葛亮發言。
諸葛亮笑了。“士元,世事難料,哪有什麼最佳答案。你這麼想,本就是畫地為牢,自我設限。正如阿楚所說,時移事遷,本不宜勉強比附,取其大略,以為參考即可。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新路,重要的是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不是與某個故事相同。”
龐統有些不以為然。“說來說去,還不是讀書當不求甚解,取其大略那一套。”
“我原本的確是這麼想。”諸葛亮的眼中多了幾分凝重。“現在我卻覺得,讀書不能滿足於求解,更應該求道。”
龐統追問道:“何謂求解,何謂求道?”
諸葛亮笑了。“士元莫急,你先記住這句話就好。”
“且——”龐統拖長了聲音,故作不屑。
黃月英掩嘴而笑,眉眼彎彎。
——
諸葛亮引著黃承彥一行入城,安頓他們住下。
這是一座宅院,雖然不如他們在襄陽的舊宅寬大,卻收拾得很整潔,各種用具也算齊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