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文倩隨即命人將荀諶的文章送往宮中,並附上了一封親筆信,說明情況,並希望為荀諶、毛玠申請進出同文館的腰牌。
剛吃過午飯,荀文倩就收到了天子的回複。
天子對荀諶的文章很滿意,在上麵批了兩個字:甚好。
雖然沒有說要不要發,但有這兩個字的批複,許靖三人沒敢多說什麼,合議之後,將荀諶的文章插隊,立刻排版。
晚飯之前,荀諶就看到了散著油墨香的清樣。
看著自己的名字,荀諶一聲輕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在孔融、崔琰等人的推波助瀾下,荀諶的文章一經發布,便在太學諸生中引發了轟動。
有人罵荀諶胡說八道,勸士子去耕種、養豬?虧你想得出來。做這些事何必讀書,何必不遠千裡地趕到長安來?
你荀氏子弟怎麼不去學農、學工?
也有人覺得荀諶說得有些道理。
民以食為天,戶口漸多,土地卻增加有限,度田隻能救一時之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的問題。如果學農能夠提高糧食產量,效果未必比度田差,而且不會引發激烈的衝突。
如果能培育出安期生的巨棗,不僅能解饑,還能長生,豈不妙哉?
論聲音,反對派的聲音無疑更大。
但支持派的聲音也不小,而且行動更迅速。尤其是那些沒什麼人脈,覺得自己仕途希望不大的人,到農學堂參觀了一番之後,頗有些心動。
彆的不說,農學堂管飯啊,還有宿舍可住,能節省不少開支。
報考農學堂的人漸漸多了起來,連帶著無人問津的商學堂、工學堂也受到了影響,不斷有人上門打聽情況。
太學吵得熱鬨的時候,荀諶卻離開了太學,搬到了長安城裡,就在金馬門外租了一個院子,和同文館麵對麵。
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荀諶、毛玠換上整潔的衣服,來到同文館。查驗了腰牌之後,他們走進了同文館的藏書室。
藏書室很寬敞,擺滿了書架,書架之間有寬大的木案,木案上有筆墨紙硯,既可以翻譯,也可以抄錄。隻不過譯出來的文章還沒有印行,大部分都是孤本,所以來看書的人並不多,大部分還是負責翻譯的人。
詢問了裡麵的人員,荀諶、毛玠各找了一部已經譯好的書,在案前坐了下來,各自研讀。
荀諶看的是一部地理書,據說荀惲、軻比能現在就在附近。
毛玠本來想找上次看到的文稿的其餘部分,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那些文稿都在荀文倩手中,大部分還沒有譯完。無奈之下,他找了一部類似的書籍,據說是那個作者的學生所著。
名字很奇怪,叫《工具》,毛玠一開始還以為是工醫之書,後來才知道是專門講如何辯論的。
但這篇文章的譯者水平顯然不如荀文倩,譯文很彆扭,很多地方語義不通,看得毛玠頭大,讀了半天,也沒讀懂幾百字。
對麵坐著一個年輕人,見毛玠幾次廢書而歎,神情糾結,便抬頭看了毛玠一眼,又看了一眼毛玠手中的書。
“冒昧敢問,足下是想明理,還是想學辯論?”
毛玠打量了對方一眼。“兼而有之。”
“那你不如先讀會稽王仲任的《論衡》,要比這部西域的典籍更容易上手一些。而且你想要讀這部書,最好還是讀原典。”他看看四周,低聲說道:“譯得太差了,根本不通。”
毛玠恍然,拱手說道:“陳留毛玠,能否請足下移步說話?”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