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衡越想越覺得劉協說得有理,不禁讚了一聲。
“看來劉使君並非有勇無謀之人,隻是無所用心罷了。如果有明君點撥,良臣輔佐,便也成了智勇兼備的大將,當得一方之任。”
劉協笑笑。
他不知道這個決定是劉備自己做的,還是法正越俎代庖,但劉備的進步也的確肉眼可見。
“你一直覺得劉使君有勇無謀?”
袁衡有點羞澀的笑笑。“臣豈敢點評劉使君,不過是學人口舌罷了。”
“都聽誰說的?”
袁衡歪著頭想了想。“仔細說起來,臣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應該是中平五年、六年之間。他到京師遊曆,曾臨寒舍。因他是盧子乾弟子,臣對他的消息頗為留心,聽到不少人說他君臣三人武藝不俗,東奔西走,旋得旋失,甚是可惜。”
“可惜什麼?”
“可惜他不知方略。”袁衡抬手理了一下頭發。“盧子乾是大儒,又是名臣,德高望重。他既是盧子乾弟子,其實大可不必遊走於朱門,隻需追隨盧子乾即可。他得盧子乾提攜,盧子乾得他之力,豈不兩美。之後的形勢,或許大有不同。”
劉協想了想,覺得袁衡說得有理,看向袁衡的眼神便有些不同。
在漢末的局勢中,盧植的影響力很大,卻沒能發揮出來。作為盧植最有名的兩個弟子,公孫瓚成名是因為對太守的忠義,劉備則一直默默無聞,都沒能充分發揮出盧植的價值。
他們之間也沒多少同窗之誼。公孫瓚寧可重用販夫走卒,也不重用劉備。劉備也會為了四千丹陽兵,輕易就脫離了公孫瓚。
這可能是公孫瓚、劉備都有遊俠習氣,卻不熟悉中原名士注重人脈,官場上互相提攜的套路,浪費了這大好的資源。
其實盧植本人也是如此。他雖然是馬融的弟子,鄭玄的師兄,又文武兼備,卻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實力,孤軍奮戰。
如果劉備沒有東奔西走,而是緊緊抱緊盧植的大腿,盧植在兩宮之亂時發揮的作用也許更大,董卓也未必能輕易控製洛陽。
這一切,袁衡一個小姑娘都懂,盧植、劉備卻不懂。
難怪在袁術敗亡之後,袁衡能在孫權後宮裡活下來。
就這一點而已,袁衡比荀文倩還要略勝一籌,更彆說伏壽了。
兩人正說著話,外麵有人來報,幽州牧袁術求見。
劉協聽了,便對袁衡說,你去迎一迎吧。
袁衡欣然從命,起身離帳。
袁衡出了營,一眼看到袁術站在人群中,正在看劉琮等人試箭。
劉琮穿著借來的重甲,拖著沉重的大盾,來到箭垛後麵。他戴上頭盔,蹲下身體,用大盾將自己遮得嚴嚴實實,隻露出兩隻眼睛,然後舉起了手,用力搖了搖。
一名弩手站在兩百步,扣動了弩機。
弩箭離弦,發出破風的利嘯,飛躍兩百步。
這一箭沒能射中箭垛,偏了三四尺,從劉琮的身邊掠過。箭頭沒入泥土,箭羽嗡嗡作響。
劉琮緊緊盯著箭羽,身體不由自主的發抖。
片刻之後,他又舉起手,示意再射。
袁衡走到袁術身邊,拱手施禮。
袁術正看得有趣,沒注意到袁衡,還以為是哪個普通的郎官。聽到袁衡的稱呼,才知道是袁衡。
他上下打量了袁衡兩眼,又驚又喜。“你做了郎官?”
袁衡解釋了一下。她其實還不是郎官,隻是穿著郎官的服飾,充當記錄天子言行的蘭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