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捏著餅,在湯碗裡刮了一圈,然後塞進嘴裡,發出愜意的歎息。
“飽了。子翼,你再來點。這一頓吃完,以後也許有幾年都吃不上家鄉飯。”
“臣也飽了。”蔣乾拍拍肚子。“臣之前北行,略知北疆與中原飽食不同。這次出使,臣特地帶上了一些家鄉的茶,以去腥膻,助消化。”
劉協聞言點頭讚同,又說道:“茶的事,你放心,朕可以保證供應。與絲綢一樣,茶的銷路也不錯,販茶的胡商很多,讓他們給你帶點淮南茶並不難。”
“謝陛下。”
“你們在萬裡之外折衝樽俎,朝廷為你們作點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應該的。”劉協揚揚手。“待冀州平定,我亦將率精銳西行,或許會有機會與你們並肩作戰。”
“那可太好了,陛下預計何時西征?”
“兩年之內平定冀州,兩年平定益州,再用三五年整頓,十年之後,應該可以起程。”
蔣乾點點隊。“臣明白了,當在西域靜候王師。”
劉協忍不住笑道:“子翼,聽你這麼說,我倒是非去不可了?”
“正是。”蔣乾很嚴肅的說道:“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萬裡征伐,非等閒之事,非遇其人不可。陛下是有漢四百年以來最適合西征的君主。陛下若不西行,下一次又不知要等幾百年。”
劉協笑著搖搖手。“你言重了。”
“不然。”蔣乾整理一下衣袖,拱手施禮。“臣所言並非誇大其辭,而是肺腑之言,請陛下留意。”
見蔣乾如此嚴肅,劉協也收起了笑容,示意蔣乾直言不諱。
蔣乾提出了三個理由:
其一,西行萬裡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勇氣。天下大亂之後,君臣都想休息,但一旦安逸,就很難再振奮起來。一兩代人之後,或許連這個想法都沒有了。
其二,朝廷推行教化,十年之內,人才必然劇增。即使朝廷已經安排了從工從商等出路,依然無法完全解決這些人的出路,尤其是講武堂的畢業生。
刀不磨,會生鏽。人不用,也會浪費,甚至成為隱患。
西征,就是最好的磨刀石,也是最好的出路。
最後,領導西征,不僅需要名將,更需要英主。隻有英主才能鎮住國內外的文武武將,使眾誌成城,而不是互相內訌。
這個英主不僅要有能力,有威望,還要年輕,有一副好身體。
“十年之後,陛下蕩平天下,才是而立之年。這樣的條件,可謂是千古罕見。陛下不西征,又將寄予何人?”
劉協聽了,哈哈大笑。
雖說蔣乾說的道理有些牽強,策士的味道太濃,卻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
從各種因素來看,他的確是西征的最佳人選。錯過這個機會,或許就是千年。
華夏下一次革命,很可能是針對帝製的。
不僅如此,因普及教育帶來的人才暴漲也將因為沒有用武之地走向內卷,甚至加劇門生故吏的習氣,重新走向門閥化。
西征不僅是開疆拓土,傳播華夏文明的機會,更是解決內卷的好辦法。
“你要不是怕挨罵,不妨將你的高見寫成文章,發表在邸報上,還能賺一筆稿費。”
蔣乾欣然從命。
君臣二人聊得儘興。蔣乾走之前,離下一份名單,是他覺得還可以用的九江人,希望天子能擇機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