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龐統一言點破迷津,辛毗渾身輕鬆的同時,又有些沉重。
他想起了荀攸。
荀攸送他來行在,除了救人的想法,更多的是覺得他殺伐不夠果斷。或者說,還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比如照搬張昭在渤海的度田方式。
當時他理解不了,現在他有點反應過來了。
天子和天子身邊的人有著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不僅年輕,而且思路活躍,更少迂回,而是直指本原。
與他們相比,自己雖然剛到而立之年,卻暮氣沉沉,很多想法還停留在以前。
比他年長的荀攸卻已經跨過了這個階段,緊跟天子的步伐。
“士元今天沒在禦前當值?”辛毗和龐統攀談起來。
龐統今天不當值,遇到辛毗純屬意外。見辛毗有意結交,他也不反對。
他在天子身邊,清楚天子對汝潁人的態度。在不刻意籠絡的同時,也不會拒絕,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辛毗比荀彧、荀攸還年輕些,隻要他能調整思路,將來還是有前途可言的。
兩人聊了起來,辛毗順勢還向龐統谘詢了入城為間的方案。
按照龐統的建議,他進城之後的目標不應該是審配、田豐,甚至不應該是袁熙,而是審配身邊的人。這些人是審配的爪牙,但他們又不想跟著審配送死,有被策反的可能。
隻要能說動這些人,就算審配下令殺人,執行起來也沒那麼順利。
這樣一來,袁熙及其麾下的將領才有救人的可能。
僅憑辛毗一人,是做不到這些的。
說到具體的問題,辛毗思路很清楚,畢竟他對城裡有哪些人,那些人又是什麼心態掌握得比較清楚。龐統隻能提供一些參考意見,並在有可能的時候,將這些方案傳到天子耳中。
龐統的態度,本身也能為辛毗提供一種參照。
某種程度來說,龐統的態度有可能就是天子的態度,他們的思路是一致的。
兩人說得很投機,半天才拱手告彆。
——
辛毗沒有立刻進城,他先來到冀州印坊,找到了卑湛。
在表達了對卑湛的謝意,又轉達了張郃的問候後,辛毗再次請卑湛幫忙。
寫幾篇關於朝廷對冀州的政策,以及將來冀州人出路的文章,並印製上千份。他準備將這些文章帶進城裡,廣為分發,說服城裡的冀州人投降,不要陪著審配一起發瘋。
朝廷沒有對冀州趕儘殺絕的意思,他們大可不必玉石俱焚。
卑湛對這個方案非常讚同。
他也有這樣的想法,隻是不知道如何實施。辛毗有意,他求之不得。
卑湛迅速將這個消息轉告了甄宓。
他可以寫文章,但印製需要甄宓的同意。
甄宓也對這個方案表示了支持,並且提了一些建議。
除了卑湛可以寫文章,還可以選一些邸報上發表的文章帶進去。那些作者的名氣比卑湛更大,文章也寫得好,說服力很強。
與此同時,還可以讓城裡人看到天下人——尤其是中原士大夫——的態度,放棄不切實際的希望。想以身為餌,等待中原士大夫的響應,實是在愚蠢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