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消息後,劉協立刻命人請進。君臣二人見禮之後,也沒說什麼客套話,直奔主題。
楊彪首先向劉協彙報了鐘繇的回複。
劉協聽完就笑了。“沒問題,可以讓他立刻去渤海報到。張昭現在正頭疼呢,有人願意幫忙,他應該求之不得。”
楊彪倒是有心理準備。“是不是願意遷入渤海的人太少?”
劉協詫異地看了楊彪一眼。“楊公還能未卜先知?”
楊彪笑著搖搖手。“臣哪有這本事,隻是依據常理推測而已。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在道德和利益之間,還是選擇利益的更多。在百年大計和眼前之利之間,又是選擇眼前之利的多。讓他們遷入渤海,本就是一廂情願的事。”
劉協眼珠一轉。“那楊公還支持鐘繇轉入渤海?”
楊彪沉吟片刻。“臣冒昧,敢問陛下,答應張昭在渤海推行德政,是為一時之忿,還是為百年大計?”
“這話怎麼說?”
“若是一時之忿,隻為讓張昭出醜,那臣沒什麼好說的。鐘繇願意去渤海,那是他自己的事,讓他去就是了,也免得他與朝廷離心。”
“若是為百年大計呢?”
“若是為百年大計,不妨助張昭一臂之力,公告天下,不必限於附近郡國。”
“你覺得其他州郡會有人願意遷入渤海,踐行德政?”
楊彪鄭重地點點頭。“世家、豪族也許不多,普通人卻不會少,充實渤海一郡綽綽有餘。”
劉協一愣,隨即反應過來,楊彪想得比他更深更遠,也更周到。
他一直將重心放在控製了大量戶口、土地的世家、大族身上,卻忽略了那些家產有限,卻服膺儒術的普通讀書人。如果說世家、大族推崇儒術本就是以利益為重,用儒術來為自己遮羞,這些人服膺儒術卻是真正的理想主義。
世家、大族是利益,他們才是人心。
世家、大族不肯為了所謂的德政遷入渤海,他們卻願意。一來是沒有太多的利益牽掛,二來是德政的吸引力真的很大。
“行,就這麼辦。”劉協幾乎不假思索的答應了。
或許是劉協答應得太爽快,反倒讓楊彪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陛下……準了?”
“為何不準?”劉協嘴角挑起一抹淺笑。“楊公不遠千裡而來,就憑這份誠意,我也應該給你們一個機會。”
楊彪盯著劉協看了一會兒,忍不住又道:“陛下覺得他們不能成功?”
劉協笑得更加燦爛。
他知道,楊彪雖然不像黨人那麼偏激,又有豐富的仕途經驗,但他本質上還是一個儒生,深信儒術才是治國至道,相信張昭的實踐可以成功。
要不然,他也不會親自趕到冀州來。
可是他卻很篤定,張昭就算成功了,也隻是一時虛幻。
純粹的儒家隻存在想象之中,是不切實際的烏托邦,根本不可能成功。
王莽已經做過示範,就算張昭能吸取王莽的教訓,又有楊彪等人協助,他們理解的儒家德政也不可能成功。
既然如此,何不給你們一個實踐的機會,讓你們碰得頭破血流。
這可比寫多少文章辯論都有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