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趙國的上計數據時,劉協便曾為諸葛亮擔心。
他太顯眼了。
作為國都,又是商業基礎雄厚的大城,邯鄲縣的經濟實力居趙國之首沒什麼問題,而且應該如此。
但是你比其他幾個縣高出一大截,形成了碾壓的優勢,一枝獨秀,不僅讓彆人的麵上無光,還會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心態崩了的甚至會說這不是你諸葛亮的本事,而是因為你是天子看中的人,所以各種資源向你傾斜,枉顧公平。
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麼好爭的,大家躺平,看你一個人表演就是了。
楊俊應該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一見麵就說明了原委,減輕諸葛亮可能承受的壓力。
其他幾個縣的令長雖然不在,但司徒楊彪在,楊俊的這個意見會通過楊彪之口,傳到其他人耳中。
再說了,天子和司徒有了心理準備,其他人再想說風涼話就難了。
楊俊人到中年,心思要比諸葛亮縝密得多。
劉協唯一不理解的是楊俊與諸葛亮同城而治,為什麼不事先提醒諸葛亮,非要等諸葛亮犯下無心之失,成為眾矢之的,楊俊才會他出麵說明?
劉協先想到的是諸葛亮拒絕了楊俊的提醒,堅持要如實上報。
至於是否如此,又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就隻能私下裡問了。
聽完了楊俊的報告,劉協隨即和趙王劉珪聊了幾句。
劉珪沉默寡言,劉協問一句,他答一句,絕不多說一個字,看起來多少有些壓抑。
劉協也沒多說什麼。
他對這些宗室沒什麼太高的期望,如果不是擔心引起輿論震動,他甚至想將他們全部免了。
一百多年下來,這些人已經養廢了,根本起不到拱衛皇室的作用。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們真有本事的話,朝廷又緊張了。
畢竟年代久了,血脈疏遠了,野心卻有可能隨著實力增長。
如何對待宗室,是帝製的一個重大難題,直到清朝才摸索出一個相對穩妥的辦法,卻還是避免不了手足相殘這樣的慘劇。
劉協現在還不想動他們,維持現狀,等待時機。
來到邯鄲縣界,諸葛亮出現在迎接的隊伍中。
讓劉協意外的是,諸葛亮身邊還有另外一個人,周瑜。
看著兩個身高八尺,麵如冠玉,風度翩翩的年輕人站在一起,任誰都要喝一聲采。
兩人上前見禮,劉協好奇的問了一句。
“公瑾,你什麼時候回來的?”
周瑜笑道:“臣前日由飛狐道入塞,聽說陛下移駕趙國,就改變了路線,徑直趕到趙國來了。一路急行,未及通報,還請陛下恕罪。”
“找到那條大水了?”
“找到了,還有一些其他的收獲,屆時一並向陛下彙報。”
劉協心中歡喜,轉身叫過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