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聽到了楊彪和周忠的私語,但他沒在意。
事情到了這一步,早就不以這些老臣的意誌為轉移。相反,他們隻能跟著形勢的變化改變態度。
主動改更好,被動改也行,堅決不改的就隻能靠邊站。
適者生存。
聽到沮授的話,他多了幾分欣慰。
哪怕是中年人,也有清醒的。
劉協帶著淺笑,與圍觀的百姓說些家常話,問他們現在的生活,了解他們最迫切的希望。
對這些普通百姓來說,他們的願望其實很簡單,溫飽而已。如果有可能,那就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再多點葷腥,添兩身新衣。
讀書、做官之類的,對他們來說,反而不在考慮之內,或者說,離他們太遠,還沒到考慮的時候。
了解了一圈後,劉協對楊俊、諸葛亮說道:“民以食為天。讓百姓吃飽飯是朝廷的天責。任何政策,脫離了這個前提,都是惡政。”
楊俊、諸葛亮等人吃驚地互相看看,一時竟不敢出言附和。
天子這句話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簡明易懂,卻也他們所受的教育截然不同。
什麼是德政,什麼是惡政,有很多說法,但是以能不能讓百姓吃飽飯做為評價標準,卻是聞所未聞。
楊俊想了想,懇切地說道:“陛下關愛百姓,是為大仁。隻是禽獸亦知飽食,若無教化,百姓縱能實腹,又如何能致王道?”
劉協反問道:“楊卿,我隻是說,不能讓百姓吃飽飯的政策是惡政,可曾說讓百姓吃飽飯的政策就是王道?”
楊俊微怔,隨即啞然失笑,拱手請罪。
“臣愚鈍,死罪死罪。”
劉協微微頜首。“不為惡政,是為官的基本準則。但有誌於王道者,又豈能以基本準備則為滿足?讓百姓吃飽飯之後,還要教化他們,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士。若四民皆士,何愁王道不興?”
楊俊連連點頭。“陛下所言甚是,臣等願從陛下之教,儘綿薄之力。”
其他人紛紛附和,隻有諸葛亮眼神閃爍,有些沉吟。
劉協看向諸葛亮,嘴角挑起一道淺弧。“孔明,你有何高見,不妨直言。”
諸葛亮拱手致意。“唯。臣冒昧,鬥膽直言。臣對楊府君適才所言,略有微詞。”
楊俊一愣,隨即笑了。“哦?還請孔明指教。”
“指教不敢當。”諸葛亮含笑再拜。“陛下所言,確是至理名言,卻不是陛下首創。先聖前賢多有論及,陛下不過是擇其善而從罷了。所以,我等致力於王道,並非從天子之教,而是從聖人之教。”
楊俊撫著胡須,沉吟片刻。“孔明說得對,倒是我失於考慮了。”他隨即又說道:“但陛下所言之四民皆士,卻沒有哪一位先聖前賢說過,而是天子的發明。所以,我說的也不全錯。”
諸葛亮連連點頭。“府君言重了,亮豈敢,豈敢。”
楊俊又對劉協說道:“陛下,臣還有一個疑問。”
“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