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聽完楊彪的請求,眉頭蹙起,沉吟了片刻,反問了一句。
“楊公是希望我親自處理此事?”
楊彪再拜。“此等瑣務,本不該勞煩陛下。隻是蔡冒有些特殊,臣恐因小失大,影響了陛下的安排。”
劉協搖搖頭。
這本是民政,是司徒的份內之事,楊彪直接處理即可。召集酒坊主來討論,是他的建議,但也隻是他的建議,具體事務依然由司徒府安排。
楊彪來告狀,是望他出麵壓製蔡冒,理由是諸葛亮、黃月英夫婦及黃承彥是大臣,聽起來合情合理,其實卻是一種無意識的區彆對待。
如果蔡冒是讀書人,楊彪絕不會這麼做,他會儘可能將控製權掌握在手中,哪怕不是他負責的範圍。但蔡冒是商人,楊彪下意識地就想用強權壓製,隻是礙於蔡冒的親戚關係,不得不通知他一聲。
士農工商,商人排在四民之末,受到的歧視也最嚴重。
他有理由相信,如果蔡冒沒有這樣的背景,楊彪會直接采取強製措施,所謂的討論也隻是司徒府的單方麵決定。
楊彪是他信任的老臣,這些年的成績有目共睹,算是最能跟得上節奏的老臣。基於對楊彪人品的信任,他不覺得楊彪是有意為之。
隻能說,有些習氣根深蒂固,藏得比想象的更深。
“楊公,當初士人反對度田,朕召他們齊聚太學論講,這件事還沒有結束呢,朕哪有時間管這些事?”劉協帶著溫和的笑容。“再者,還權三公,不是你們一直希望的麼?朕輕易插手,不太合適吧?”
楊彪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劉協的意思。
這件事,天子不管,司徒府自己負責。
其次,要像天子與士人討論度田之事一樣,隻能辯論,不能強製。
至於他擔心的諸葛亮等人,也沒必要擔心。天子不會因此乾涉司徒府的決定。
楊彪滿意而退。
——
楊彪先召集司徒府的掾屬開會,說明了要限製釀酒的根本原因。
糧食產量有限,不能將大量的糧食浪費在釀酒上,這是底線。
其次,蔡冒釀的酒是高檔酒,普通百姓消費不誌。但南陽有很多有錢人,這些人的消費必然帶動風氣,使普通百姓產生奢靡習氣,將有限的資金用於不必要的消費。
所以,這些高檔酒必須限製,以提倡節儉,禁止奢侈。
最後,既然是辯論,就隻能以理服人,不能以勢壓人。
總結起來一句話:要解決問題,還要講究手段,不能授人以柄。
前兩點是統一思想,後一點是處理原則。
眾人麵麵相覷,最後張鬆主動請纓,願意作為司徒府的代表,與蔡冒等人先接觸。
這麼大的事,總不能由楊彪直接出麵,與一群商人辯論,弄不好還要落下以勢逼人的口實。
——
第一次會議開始的時候,蔡冒意氣風發,在眾人麵前高談闊論,鼓舞士氣。
你們不要怕,天子重商,我等都是遵循天子的詔書行事,沒什麼好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