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睢陽後,周忠帶著荀悅一路趕往南陽。
他仔細翻閱了袁敏的專著,還邀荀悅一起看。
嚴格來說,袁敏的文字不算上乘,對曆史的考據也不夠嚴謹,真正出彩的地方反倒是具體的治水手段。即使是周忠這半專業的眼光來看,袁敏的這些手段也是推陳出新,有很多是前人所未見。
荀悅對水利不太熟悉,很多內容是半懂不懂,但他對袁敏這種實地求證的態度非常讚賞。在他看來,儒門欠缺的就是這種實證精神,如果前人也能像袁敏這樣驗證一下經典,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就不可能以訛傳訛,一直流傳到現在。
周忠聽了,暗自皺眉。
他覺得荀悅受打擊太大,有些魔怔了,或者說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搞不清道與術的異同。
但是有一點,他還是讚同的。
沒有實踐經驗的儒生難堪大用。
為了勸解荀悅,周忠說了一個故事,前朝名臣黃霸。
黃霸是睢陽人,孝宣朝曾擔任潁川太守,荀悅並不陌生。但有些事,他卻不如周忠熟悉。
黃霸擔任潁川太守時,治績為天下第一,可謂是能吏的代表。但黃霸後來接替邴吉為相,不僅建樹不多,而且風評下降,甚至還鬨出了不少笑話。
主要原因就是黃霸精於治術,卻昧於治道。他出身小吏,精通律法,經學的底子卻不紮實。人到中年,才在獄中從夏侯勝學《尚書》。雖有好學之心,但習氣已成,難成大器。
所以,術固然要重,道更不能輕視。
對周忠的觀點,荀悅沒有反對,卻也沒有表示讚同。
他要想一想,至少要研究一下黃霸的事跡再說。
周忠一家之言,又不是史書,無法作為憑據。
好在蔡琰隨行,荀悅就找到了蔡琰,希望能調閱有關的史書。黃霸雖是前朝名臣,傳記卻藏在蘭台,並沒有公布於世。即使荀悅號為讀書種子,也沒有機會接觸到。
蔡琰覺得好奇,便多問了兩句。
荀悅將情況說了一遍,蔡琰便笑了,讓袁衡找出《漢書》中的《循吏傳》、《酷吏傳》,一並交給荀悅。
“荀君欲明黃霸事,當通讀《循吏傳》,知其全貌。進而讀《酷吏傳》,兩相印證,叩其兩端,或能允持其中。”
荀悅躬身致謝,抱著書走了。
看著荀悅仿佛不堪重負的背影,蔡琰對袁衡說道:“天子撒下去的種子又有一顆萌芽了。”
袁衡看看蔡琰,笑而不語。
——
河南尹荀或趕到宛城,與劉協相見。
倏忽又是一年,荀或的精神麵貌大有不同。
河南今年的情況不錯,戶口增長喜人。一方麵是流亡他鄉的百姓漸次回歸,一方麵是大量新編戶——也就是之前投降的鮮卑、匈奴俘虜歸化。
當然,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擔心。
胡虜大量遷入中原,尤其是曾經的京畿之地,會不會釀成隱患?
荀或特地趕到南陽來,就是想和劉協商量這件事。
他的建議是控製胡虜的人口,儘可能將邊疆的百姓遷入,填補京畿戶口的不足。
這就需要河東、太原等郡配合,控製戶口的遷移。
度田之後,流民漸少,大多數人都已經安家落戶,再進行遷徙,難免會有些麻煩。太守府不出麵,百姓是不太可能主動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