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了劉備的國號後,劉協召集賈詡、虞翻等人,重點審議了劉備的戰紀。
為了方便討論,虞翻安排陸議、徐庶等人做了一個沙盤。
當表示諸將的兵俑擺在沙盤上,隨著戰局變化不斷稱動,戰場態勢就變得直觀起來。
劉備為什麼能打得如此順利,也就有了解釋。
這群人都很難打,而且攻守兼備。
張飛、張郃善攻。張飛猛,擅長攻堅。張郃巧,擅長奇襲。兩人交替配合,所向披靡。
田豫、牽招善守,牢牢的護住劉備左右兩翼,並及時為張飛、張郃提供增援。
趙雲則指揮中軍,隨劉備行動,作為全軍的預備隊。
在他們的麵前,馬韓接連遭受重創,潰不成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相比之下,倒是袁熙與軍功簿上的排位不太相稱。他的位置幾乎沒有動,而且一直在中後方。
應該是將張郃等人的功勞全部轉到了他的名下,這才讓他占據了首功。
由此可以推測,張郃的功勞可能比寫出來的還要大,隻是為了袁熙,他不得不往後挪一挪。
“看來征討高句麗之戰讓張郃受益匪淺。”虞翻撫著胡須,有些惋惜地說道:“此人用兵能力在顏良、文醜之上,還是被家世拖累了。”
眾人沉默以對,沒人接虞翻的話題。
不管怎麼說,張郃畢竟是袁紹的舊部,又隨審配反叛。當初投降時,也曾有人向天子建議留下張郃、高覽,卻被天子拒絕了,一律流放海外。
現在說這話,豈不是說天子錯過了?
賈詡不緊不慢地接上了話題。“既是名將,就當征戰沙場。中原已定,隻有海外才是他們大顯身手的天地。張郃雖經蹉跎,如今能跟著劉備征戰三韓,也算是得償所願。”
虞翻表示讚同,隨即又笑了起來。“有這些良將隨征,想來用不了多久,劉備就能平定三韓,進軍倭國,大儒們也有了用武之地。那麼多蠻夷,夠他們忙一陣子的。”
眾人會心而笑。
劉協也笑了,心裡卻有一些說不出的古怪。
軍功簿上,不僅有張飛、張郃等人的名字,還有陳琳、諸葛瑾等文士。再考慮到國號背後的那些小心思,隨劉備東征的儒生影響力也不可小覷。
一旦戰事結束,將士們放馬南山,儒生走上舞台,勢力會更大。
到了那時候,他們會不會以小華夏自居,覺得儒門正統在彼,甚至和中原爭一爭道統?
按照他對儒生們的了解,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過,他們是不會得逞的。
在懸殊的實力差距麵前,他們那點可憐的實力支撐不起自尊心。
正統的儒家能守成,維持穩定,卻無法實現真正的富強。如果再考慮到儒家重禮帶來的鋪張浪費,他們主導下的社會必然走向貧富分化,最終入不敷出、財政枯竭。
東漢就是一個近在眼前的例子,後來的宋、明也是如此。
漢唐之所以強盛,就是因為儒生沒能實現對社會的全麵控製,還能維持尚武之風。
“說說袁熙吧。”劉協揮了揮手,拉回正題。
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既然劉備將袁熙抬得這麼高,朝廷就不能坐視不理,必然要做出相應的獎賞。
話一出口,不少人的神色就莊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