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國?這是要拋棄儒門了?”
“不是,你仔細看。”袁夫人招招手,命人取來一些吃食,送了進去。
袁譚接過,放在一邊,隨即又說道:“煩請姑母給郭公則送一些過去。”
袁夫人點點頭。“你自安心,我有安排。”說著,伸手指了指。一個侍女提著食盒,快步走了過去,來到扶著柵欄往外看的郭圖麵前,微微欠身施禮,然後將食盒裡的酒菜取出來,遞給郭圖。
郭圖卻沒心思享用,眼巴巴地看著袁夫人與袁譚,豎起耳朵聽他們說話。
幾天前,袁夫人來過一趟,說過一個消息,天子派大鴻臚王絳去中山徹查海外逃歸人員,已經拿到名單,各郡縣也在清查,渤海也不例外。荀諶出麵,向負責此事的冀州刺史滿寵交待了所有的問題。
不出意外的話,這兩天就會有結果了。
聽到以法治國四個字,他心裡便是一緊。
光武中興以來,一直以儒術治國,士族也因此壯大。現在天子要提倡以法治國,而且是在這個敏感時刻,不能不讓人緊張。
這種時候,他哪有心思吃喝。
袁譚也差不多,顧不上說話,迅速將文章看了一遍,手腳冰涼。
天子雖然沒有明著說要放棄儒術,但強調了有法必依,看來法外開恩是指望不上了。不僅劉氏等人必死無疑,受到牽連的宗承等人也難辭其咎。
“朝會時,天子發怒,連你姑父都遭到麵折……”袁夫人壓低聲音,將朝會的經過大致說了一遍。
袁譚越聽越不安。
他知道天子一向尊重老臣,就算有不同意見,在禮節上也是留有餘地的。在朝會時與三公發生衝突,並且指責他們有結黨的嫌疑,這在之前從來沒有過。
“還有一件事,阿衡與蔡琰一道,離開南陽了。”
袁譚抬起頭,麵色蒼白。“因為那篇祭文?”
“應該是的。”袁夫人一聲歎息。“這次是真的觸了天子逆鱗,誰都勸不住。不過你也不要著急,事情應該還沒到那一步。今天剛收到消息,橋氏姐妹要入宮了。”
袁譚想了一會兒,才想起來是誰。“橋蕤的女兒?”
“嗯。”
袁譚一聲歎息。“這麼說,我不僅連累了姑父,還連累了叔父。”
橋蕤是袁術舊部。天子沒有納袁衡入宮,卻納橋氏姐妹入宮,說明還沒有與袁術決裂的意思,隻是敲打一下。
“他和你父親有意氣之爭,和你又沒有矛盾。都是血親,幫你求情也是應該的。”袁夫人安慰道:“不過天子震怒至此,著實是很多人沒想到的。法外開恩是不可能的,隻能在律令的範圍以內想辦法。你不要著急,安心等候。”
袁譚放下手裡的邸報。“這都是我惹出來的禍事,我就不該來。”
“你不來,這件事就瞞得過去?要怪也是怪那個女人,好逸惡勞,因小失大。”
一提到劉氏,袁夫人就氣不打一處來,著實罵了幾句。
袁譚的生母亡故以後,袁紹續娶劉氏,袁夫人就對她不太滿意。如今惹出禍事,更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她,恨不得她早點死。
袁夫人的聲音不大,郭圖離得遠,聽不清楚,隻能感覺到袁夫人心情很不好,袁譚的情緒也不高,越想越覺得悲觀。
袁夫人離開後,袁譚遲遲沒有托人將邸報送過來,郭圖心生不祥之兆,看到一旁的酒菜,坐了下來,自斟自飲,喝得半醉,然後倚牆而坐。
幾隻瓷碗落地,碎成幾片。
聽到聲音,獄卒皺著眉頭進來收拾,也沒注意到瓷片缺了一塊。
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有人發現郭圖割腕自殺,血流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