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或進城時就見識過宛城的繁華,尤其是沿街鱗次櫛比的店鋪,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在其中,感受又與坐在馬車上遠觀大有不同。
用荀文倩的話說,就是煙火氣。
原本為了不暴露身份,荀或還不顧荀文倩提醒,特意換上了一身儉樸的衣服。等到了街上,他才意識到自己弄巧成拙了。
他穿得太儉樸了,顯得有些寒酸。當荀文倩拉著唐氏進了一家飾品店挑選首飾時,他站在路邊,竟被人當作流落在此的外鄉人,有人過來問他師從何人,研究什麼學問,願不願意做個賓客。
托不俗的相貌之福,總算沒被人當作乞丐。
等荀文倩聞聲出來,那人見荀文倩一身衣服雖然談不上奢華,但舉止之間自有雍容,知道自己誤會了,連忙道歉離開。
荀或很尷尬,荀文倩卻忍笑忍得很辛苦。
唐氏也有些無語,後悔當時沒聽荀文倩的話,一起勸荀或稍微穿得好些,以至於現在荀或跟在他們身邊就像個仆從。
“宛城的百姓這麼富嗎?”荀或看著四周,輕聲問道。
“宛城本來就富,如今行新政,興工商,稅賦為天下之首,百姓有點錢不是很應該嗎?”荀文倩坦然說道:“這就是天子要的王道。不管是誰,隻要不懶不殘,就母須為生存擔憂。若能上進,還能過得更體麵一些。”
“這就是王道了?”
“如果按照孟子的標準,這不是王道是什麼?當然了,孟子是五百年前的人,標準難免低一些。”
“……”荀或扭頭瞪了荀文倩一眼。“你還真是大言不慚啊。”
荀文倩毫不畏懼的回視。“阿翁若是不信,不妨隨便問幾個人,看看有幾家七十歲的老人不能衣帛食肉,哪家不能保證溫飽,哪家的孩子讀不起書。”
荀或欲言又止。
以眼前的景象而言,就算荀文倩說的有些誇張,大體情況應該是沒錯的。除了黃巾之亂和董卓時西涼兵劫掠,南陽已經有十多年沒有經曆大的戰事,基礎本來就好。這兩年推行新政,發展勢頭更猛,甚至比天子親自坐鎮的冀州還要略勝一籌。
戶口多,農業基礎好,工商發達,想不富都難。
眼前的繁華還隻是開始,沒人能猜到將來會達到什麼樣的高度,隻有一點可以確定:肯定會超過之前的全盛時期。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天子重視教化,重視實學。有了技術的加持,宛城才能發展這麼快,將來的前景也必然更加喜人。
土地的數量是有限的,但人的才智是無限的。
對技術所能帶來的效益,他有切身體會。
硝石能不能提高糧食產量,他不肯保證。農具的改進會大大降低耕作的辛苦,卻是已經得到證實的。
因為同鄉的關係,石韜等人有什麼新發明都會先通知他,或者乾脆在他的轄區內試驗。去年他們搞了一種新犁,隻需一人一牛就能耕地,效率比之前需要兩頭牛的舊犁還要高。
河南能以那麼少的戶口躋身郡國中流,新犁功不可沒。
荀或一開始也不相信隻是形製的改變就能帶來這麼大的效益。後來親眼見識了新犁勢如破竹的破土,他才知道石韜等人為什麼那麼自信。
如果硝石也能發揮類似的任用,畝產提高兩三成肯定沒什麼問題。
走在人群中,荀或陷入了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