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繇雖然有些惋惜,卻也沒有推辭。“能得陛下寬恕,臣等感激不儘。”
“其實也不是不能留在渤海。隻要推行度田,渤海很快會和其他郡一樣。況且渤海靠海,將來海上貿易也會成為重要財源,經濟不會太差。”
“陛下所言甚是,隻是渤海士人太多了,無法人儘其才,況且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為治民。”
劉協笑了。“不是渤海人才太多,是汝潁人才太多。”
鐘繇笑笑,沒有反駁。
目前在渤海的士人中,的確有很大一部分是汝潁人,急著找出路的也是他們。
準確的說,他們並非沒有出路,汝潁人在朝的很多,安排他們出仕並不難,唯一的障礙就是天子。荀彧、荀攸都不想引起天子的反感,所以才不敢輕易接受他們。
“可是我卻覺得,人才從來不怕多。隻要應用得當,人才是最大的財富。近的有農學堂的孟建、石韜,遠的有西域都護府的荀惲……”
劉協不緊不慢,如數家珍地說起了汝潁人才。
不管他是否接受,汝潁人都是這個時代無法忽視的人才團體,他不可能無視他們,也不可能真正的壓製他們,隻能儘力引導他們。
事實上,這個引導並不像他想象的那麼難。
汝潁地區——尤其是潁川——因為地狹人眾,天然就有主動求變的基因。
用後世的術語,潁川是天然卷的搖籃。
戰國時代,法家先從韓國興起,就是這種趨勢的體現。
所以劉協稍微一引導,汝潁人就跟著調整了方向,在軍事、外交、農學、工學等各行各業全麵開花,並且結出了累累碩果。
現在,劉協要將鐘繇等人引向交州,引向海外。
孫策之有已經透露出相關的意向,希望將來出征海外的時候,還能由張昭為相。沒有一個施政治民的國相坐鎮後方,他在前線的作戰也不可能順利。
經過渤海德政試驗的錘打,張昭更成熟了,應該比當初治理吳郡時更勝利。
劉協同意孫策的請求,並且更進一步,希望將與張昭一起試行德政的人推向海外。
鐘繇是個聰明人,很快就聽懂了劉協的意思,也明白這是大勢所趨,並非劉協刻意針對汝潁人。
“願如陛下所願。”
“具體到你本人,朕倒是有個想法。”
“請陛下明示。”
“司空周公對你非常賞識,希望你能轉為監察職,到交州任刺史。律學堂新建,高柔忙得很,況且他施政經驗也不如你豐富。如果你願意加入律學堂,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具體怎麼選,由你自己決定。”
鐘繇略作思索。“臣選律學堂。”
“不想做官了?”劉協笑道:“周公還希望你能接任司空呢。”
鐘繇笑笑。“臣年過半百,怕是來不及做司空,不如花點心思,為朝廷培養幾個將來可以做司空的年輕才俊。再者,臣漂泊半生,老來得子,也希望能多花點時間陪伴家人,教育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