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試首場,題目主要是三道四書題還有四道五經題組成。
彆看這個年代的讀書人,常年都在學四書五經。
但很顯然,出題的主考官和副考官若是水平高,完全能讓考生覺得題目不難,但答不上來。
而慶安府現在的主考官顧大人和副考官範大人,在陸承安看來,就是出題水平很高的人。
題目不是慶安府考生打聽到的,喜歡出截搭題的顧大人的拿手本事,但難度也不比截搭題差。
最多,不會讓考生因為審題錯誤答錯題。
三道四書題,作為所有考生的必答題,讓大家都站在同一個難度上。
但五經題,隻能選擇自己報名時早就決定好的本經作答。
五經中,《易經》最難,《春秋》在考生中,多被評價為最容易的。
也因此,很多參加秋闈的考生,都將《禮記》作為本經。
陸正田就是將《禮記》作為本經的眾多考生中的一員,而陸承安,則是選了《易經》做本經。
陸承安覺得,他年紀小,現在也就將將十歲。
若是秋闈排名出來,他沒在前麵倒也罷了。
若是榜單排名在前,又跟眾多人都選擇較為容易的《禮記》,沒準有人會酸言酸語。
文人,都有一張不服輸的嘴。
但《易經》當本經,再加上今年出題的主副考官的變態難度,陸承安很確定,他的文章一出,絕對不用聽彆人的酸言酸語。
這麼想著,陸承安開始埋頭作答。
今天天氣好,陸承安決定先把最有難度的四道《易經》的難題,趕緊解決。
時間緩緩流逝,陸承安下筆如有神的樣子,還引得附近巡視的衙役,專門不錯眼的盯著他看。
等到半中午的時候,陸承安吃了一點乾糧,連水都不敢喝,就繼續答題。
七道題,題量還是很大的。
再加上考題的難度,陸承安的速度都沒有往日快。
半下午的時候,看時間來不及,陸承安停下準備答第三道五經題的打算,開始選了一道四書題作答。
答完兩道五經題和一道四書題後,陸承安就開始在試卷上謄抄。
期間,他考舍不遠處的衙役,除了偶爾看向彆的考上,其他時間都在看陸承安。
要不是對方目光不帶惡意,陸承安都想叫考官提醒一下對方。
趕在天黑前,陸承安將今日作答的考題謄抄結束。
接著,他就在晾乾試卷後,將試卷收好,又把前麵的木板移開。站起身活動起來。
此刻,盯著陸承安半天的衙役,左看看右看看,看到陸承安考舍周圍的其他讀書人,全都在埋頭作答後,嘴角動了動。
在對方看來,秋闈每場隻有三天時間,第一天懈怠了,後麵的時間可就不夠用了。
可一看到陸承安那張稚嫩的臉,還有他站起身後的身高,衙役將多餘的神情全部收斂起來。
一個小娃娃,沒準是來體驗秋闈的,多考幾次就知道要抓緊時間了。
此刻,陸承安不知道衙役的想法。
他燒了一小罐水,又將帶來的乾糧全部取出來,找出不容易存放,但口味好一些的乾糧,開始吃自己的晚飯。
雖然乾狼沒多少香味,但不光陸承安考舍兩邊的書生,就連全程監考的衙役,突然間都覺得自己肚子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