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學樓305教室。
等到陳灝到教室的時候,裡麵已經坐著三個人。
兩男一女。
陳灝走上講台,把椅子往一旁拉出來,坐上去後,對著三人笑著說道:“你們三個什麼時候到的?來來,彆坐那麼後麵,坐得靠近一點。”
李秋白倒不覺得什麼,直接起身坐在第一排。
宋清彤也坐到第一排,距離李秋白兩個位置。至於最後的男生望了一眼,想都沒想坐在宋清彤的反方向。
“自我介紹就不用了吧?總不能你們連我都不叫什麼吧?”調節了下氣氛,陳灝端正態度說道,“以後我就是你們三個的導師,關於選課、職業生涯規劃等等關於學習上各方麵的事情你們都可以問題。”
“校長,是怎麼問?是打電話還是發微信?”宋清彤看著陳灝,眼中有些興奮。
校長當自己的導師啥的無所謂,重要的校長長得這麼帥,光是看著這張臉就已經很養眼了!
“微信吧。”陳灝拿出手機,點開微信二維碼,然後手機朝著三人說道:“加我好友,有事情給我發微信消息,我看到後會回得。”
等到都加完微信了,陳灝看著三人,建議道:“你們三個可以自我介紹一下,互相認識下。”
“我叫李秋白,軟件工程1班。”李秋白率先站起來,簡單地介紹道。
接著第二個站起來的是宋清彤,語氣有些輕快,“我叫宋清彤,來自西江省昌南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1班。”
最後一個男生有些不太情願地站起來,磕磕巴巴地說道:“我、我叫衛舒,軟件工程2班。”好像每多說一個字就會要他命的,連忙坐了下去。
一直旁觀的陳灝也基本了解三人的性格,
李秋白比較佛係,宋清彤這個妹紙挺活潑、開朗,反倒是最後一個比較宅男。
“有什麼想要了解的嗎?有的話直接問就行,不要怕問不出口。”陳灝笑著說道。
“校長,我有個問題。”李秋白望著陳灝。
“你說。”
“我想問下這個大一的通識教育是怎麼一個進行法?而且學院教務處到現在也沒讓我們正式選課。”李秋白皺著眉頭說出心中的疑惑。
“通識教育”也常作“博雅教育”,對應的英文表述都是“Liberalartsedu”,在中文裡卻常被誤解為文科教育。實際上“LiberalArts”源自拉丁文“artesliberales”,意為“自由人的技藝”,目的是培養足以參與城邦公共生活的自由人。
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學裡,這種教育被概括為“自由七藝”:文法、邏輯、修辭、幾何、天文、算術、音樂。其中文法、邏輯和修辭這三藝(trivium是核心,其餘四藝(quadrivium則是高階課程。
其實這點有點像古代華夏,古華夏時期,那時候的貴族教育講究通五經貫六藝。五經為《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六藝則是禮、樂、射、禦、書、數。
目的都是培養全能型人才。
而到了近代,不少歐美學者有感於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相反的華夏近代,千禧年前的大學教育倒有點像通識教育,而後這二十年裡,愈加變成專業化教育,計算機專業的就隻能學計算機、會計學專業的也隻能學習會計。當然了,這種製度好處壞處都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