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選一次,每次授予不超過兩名,由國家一號長者親自簽署、頒發榮譽證書、獎章和800萬元獎金。從2000年正式設立到今年,隻有33名科學家獲得這項大獎!
說是一年最多兩名,但實際上有時候隻有一名科學家獲獎,甚至在04年、15年出現空缺。
再看看獲獎的科學家:袁隆平、王選、吳孟超、孫家棟、吳良鏞、張存浩、程開甲、屠呦呦、黃旭華……
這33名科學家、學者都是我國的脊梁啊!
當真無愧的國士無雙!
華夏能有如今的強大、能夠在外交上強硬不軟弱都離不開他們的貢獻!
這些國士寫入教科書中,那是應當的!
隻是令人惋惜的是,這33名科學家中,至2020年已逝世14名,存世的也不過隻有19名,其中大部分都在高齡中。
不過說到這裡,倒是有一處很有趣。
33名獲得國家最高獎項科學家中,不是科學院院士便是工程院院士,唯有一人並非院士獲得這項殊榮。
咳咳,原因說出來會被河蟹神獸光臨的那種。
國內這個獎就不好拿了,至於國外那五項……
有哪個是容易的?
任務5倒是跟陳灝計劃裡的矽穀有些相符,光華大學旁邊拿著的這塊地便是鼓勵學生創業用。
創業上市已經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但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還是比較容易上市,隻是第三階段的要求是成為世界五百強???
國內名列世界五百強的公司看起來不少,但是除去國企、央企後,你再看看還有多少?
任務6就更離譜了!陳灝已經打算放棄了!
培養十名學生單項能力值過95?!!
這可是95啊!
“係統,你是不是在玩我?”陳灝倒吸了一口冷氣,開始懷疑人生了。
按照係統的劃分,大致可以把單項能力值這麼看。
6070為講師、7080為副教授、8090為正教授、9095為院士。
95以上,可以說是在這項上麵是世界最頂尖的,比如物理學上的楊振寧教授、農學上的袁隆平教授、傳染學上的鐘南山教授。
“宿主,如果你想與本係統開玩笑的話,本係統可以加載一個玩笑程序進去。”係統回道。
“彆,這就不用了。”陳灝拒絕了。
太人性化了不太好,就現在這樣子就可以了。
“看來要做取舍了,36的第三階段估計要放棄,爭取把12的三階段全部完成!”陳灝歎了口氣,不過也做好決定。
“得多完成點任務,獲得獎勵,好推進光芯的研發,不然以現在的進度很難在一年內完成。”陳灝眉頭皺起,這就是他的考量。
現在的光芯研究中心已經飽和了,國內的芯片人才基本上都已經集中在這裡,在人員上很難有突破,隻能向海外挖一些海歸科學家回來,但這也不是最優解。
還是得借助係統的力量!
“這下要忙碌好長一陣子了……”
聯想到這些任務,剛入口的涼白開,卻覺得苦澀無比。
這時,門外傳來鄧慧的呼喚。
“校長,鄭副校長那裡找您。”
ps:求月票,求推薦票!
彆看前麵任務介紹多……但是真的很費時間去想,這章寫了2小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