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產業化。
知識改變命運背後,也是一場關於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教育擴招就像一道流水線,將一個個普通的大學生推向社會。1
很多學校目前就是複製一批又一批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1
精英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領導力和方法論,其中包括決策方法和能力。
家長在爭名,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校在爭勝,一分都壓倒英雄漢;社會在爭強,就業崗位青睞“985”“211”的學生。
學校教育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其次是培養人才,再者就是培養精英。
教育的本質是一門產業(錢),擴招的目的就是維穩,維穩重於一切
我們或許還記得,多年以前就開始在網上流傳的一個觀點:中國教育太早的文理分科,導致中國的理科人才缺乏文科素養,文科人才缺乏理科精神,對中國人才的綜合素養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清華材料本科上一屆,轉專業走了四分之一的人。
知識可以被教育,但是智慧不能被教育。智慧來源於生活學習中的思考。
實際上,中國現在已經顯現出了這方麵的趨勢。比如,十幾年前,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故事: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通過自己的踏實、勤勞和努力積累,終於完成了人生的逆襲。
而現在,這樣的故事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故事是:一個普通中產的孩子,通過自己的踏實、勤勞和努力積累,終於完成人生的逆襲。
未來,上述故事也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富人的孩子,通過自己的踏實、勤勞和努力積累,終於沒有讓上麵兩類人逆襲,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高校或者說學校就是工廠,學生就是流水線的產品,教師就是工人,工人製造產品,但是不清楚產品在社會中的銷路如何,因為這不是他們關注的,但是工廠需要,否則工廠不會被社會認可,產品長期質量偏低,會被主管機構(教育部門)要求停止生產,這就是教育產業化的原理,大量的不合社會所需的無用產品生產出來,最後隻能放在倉庫或者拿回工廠自用,這就是在社會中沒有需求的學生歸宿,到學校,除了在生產產品外,彆無所用,和傳銷自我循環是一樣的道理。
產業化的教育其實也沒啥不好。大多數人在青春期的時候應該是很難認清這些東西的,教育給了我們開闊眼界的機會,
通識教育絕大多數是一些正確而無用的知識,
徐小平老師在一篇文章裡說“教育本身即包括素質,沒有素質教育是不成為教育的”
美國目前的教育模式可以理解為:“底層應試教育、中產素質教育、頂層精英教育”。
而中國的教育隨著階層的形成、固化是否也終將走向這條路,這個就要仁者見仁了。
……
頂級高校和重點高校畢業的學子,依舊享有“天之驕子”的待遇,而在擴招中產生的大量二本院校學生,卻往往麵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這些學生作為最普通的年輕人,他們的信念、理想、精神狀態,他們的生存空間、命運前景、社會給他們提供的機遇和條件,以及他們實現人生願望的可能性,是中國最基本的底色,也是決定一代人命運的關鍵。
在當下的社會格局中,任何群體若要跨越不屬於自己的城市和階層,需經曆怎樣的內心風暴和艱難險阻,隻有當事者知道。
二本學生作為最普通的年輕人,他們是和腳下的大地黏附最緊的生命,是最能傾聽到祖國大地呼吸的群體。
他們的信念、理想、精神狀態,他們的生存空間、命運前景、社會給他們提供的機遇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