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末是吐穀渾最西邊的領地,按照後世的地圖來看,那裡已經是新疆境內了。
哪怕是吐穀渾人,要帶著大軍轉移到這裡,也是非常辛苦的。
對於唐軍,就更是如此了。
李寬站在隊伍中間,緩緩的騎著馬往前走動。
高原上行走,是不可能一整天都縱馬奔騰的,人和馬都受不了這麼長期、激烈的運動。
所以基本上,整個前鋒營都是騎在馬上,一步一步的往西而去。
而李靖的大軍也是緊隨其後,相距不過幾十裡。
唐軍的日子不好過,伏允也好不到哪裡去。
“父汗,要不我們投降吧,唐軍如此步步緊逼,要是等他們追到了且末城,就晚了。”
伏允的長子大寧王慕容順,是伏允和隋朝宗室女光化公主的兒子,曾經在大隋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於中原王朝的力量有更加正確的認識。
“大寧王,這一路,你難道沒有聽到各個部落裡逃離出來的人說的話嗎?唐軍這麼殘酷的燒殺搶奪,根本就沒想要留下我們吐穀渾,這要是投降了,可汗絕對難逃一死。”
天柱王是吐穀渾的主戰派,他很清楚。如果伏允投降了,大唐放過誰也不會放過自己。
“天柱王,漢人一向是講究以仁義治理天下,隻要我們投降了,領兵的將領是絕對不敢濫殺無辜的,否則那些禦史就能直接要了他們的命。”
“仁義?你覺得哪個部落逃回來的人說的場景符合你說的仁義?”
“要不是去歲你慫恿父汗侵襲大唐邊疆,扣押大唐使臣,又怎麼會有今天?一切事情都有因果,而這些都是你造成的。”
“荒謬,那些搶回來的漢人女子,都在我的賬下嗎?那些搶回來的奴隸,都在替我乾活嗎?那些搶回來的糧食,都是我吃的嗎?你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一邊享受侵襲的果實,一邊在那裡指摘。”
“夠了!”
看到自己的長子和自己最信任的天柱王在那裡吵來吵去,伏允的臉色陰沉無比。
從伏俟城離開的時候,伏允是帶了三萬多大軍的,後麵天柱王的封地又集結了將近一萬大軍,按理來說有這些兵馬,高原上哪裡都能去。
但是,為了給唐軍的追加增加困難,或者說寄希望於半路把唐軍給阻止下來,伏允已經在通往且末的各個關口接連留下了一半多的人馬。
最終,等他來打且末城的時候,手裡麵隻有不到兩萬兵馬了。
而留在各個關口的兵馬,在麵對大唐優勢兵力的攻擊下,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基本上都是唐軍當日到達,城池當日就被攻下。
當然,碰上這種需要攻城的戰鬥,李寬自然不會傻傻的讓前鋒營去衝鋒,那就相當於以己之短攻擊人家的長處了。
李靖的大軍,可是有專門的輜重部隊的,簡易攻城器械還是可以製作的。
就這樣時急時慢的,到了四月中旬的時候,大軍終於出現在了且末城附近。
“大總管,這且末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吐穀渾出西域的重要關隘,如果要硬攻,損失可能會比較大。”
李道宗看著眼前這個吐穀渾少見的堅城,臉色有點不是很好看。
這一路風餐雨露的,士卒其實都已經比較疲憊,就連李道宗自己的兩頰都已經凍出了高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