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宋朝是曆朝曆代當中商業最繁華的朝代。
其實,唐朝也一點都不差。
有些商人,本身就是世家勳貴的子弟,成為長安城中有頭有臉的角色。
有些商人,依靠著玲瓏手段,周全在勳貴官員之間,自有自己的存活之道。
要說誰的鼻子最靈敏,非得數東西兩市的商人。
城南馬車行雖然不在東西兩市,但是作為長安城最大的馬車售賣鋪子,它最近的火紅局麵,自然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西市裡開牙行的安州商人彭誌筠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商家雖然也眼紅馬車售價不斷走高,銷量卻是不降反升的情景,但是卻沒有實際行動。
但是彭誌筠不一樣。
“老任,今天城南馬車行的馬車,你買到了幾架?”
“掌櫃的,今天買到了十一架呢。”
“這麼多?”
彭誌筠心中一喜。
“是啊,韋家的馬車作坊,最近招募了大量的木匠,采辦了大量的木材,所以能夠提供的馬車自然也就變多了。”
“好。做的很好!老任,你記住了,我們在各個牙行出售的馬車,每天都得漲點價格。也不用很多,一天漲個兩百文、三百文就行。”
彭誌筠自己不生產馬車,但是並不表示他不能賣馬車。
而城南馬車作坊的韋寶,也是早就發現了彭誌筠的存在。
任誰作為一個鋪子掌櫃,如果有人接二連三,幾乎每天都來購買自己的東西,也會留意一下。
大客戶,享受一些優待是很正常。
稍微調查一下,就發現每天來馬車行買車的老任,是彭誌筠牙行的老夥計。
再了解到彭誌筠通過長安城各個牙行在高價轉售自家馬車。
韋寶就樂見其成了。
這就像是後世的炒房客。
有些人三五成群的來到一個樓盤掃貨,開發商能不知道他們是炒房的嗎?
但是有什麼關係呢?
自己掙到了自己想要掙的錢,剩下的就留給彆人掙吧。
反正,水漲船高之下,以後自己還會掙的更多。
彭誌筠對於韋寶來說,就像是炒房客跟開發商的關係差不多。
要不然,長安城最近幾個月的馬車價格,怎麼會一直在上漲?
要知道,水泥路的修建,固然是方便了沿途各種貨物運輸,但是馬車的價格,也不應該上漲的這麼快啊。
“掌櫃的,你放心。這幾天,不僅城南馬車行的馬車被我們買下了大半,其他馬車作坊的馬車,也有很多在我們手中,隻不過,每天耗費的錢財有點多啊。”
老任從來沒有感受到像今天這樣意氣風發,揮手之間,就是幾架幾十架馬車的生意。
“嗯,我在西市經營牙行這麼多年,各個坊的牙行我基本上都認識,這些人看到販賣馬車有利可圖,都自發的加入其中。你不用擔心,長安城這麼多牙行,每個牙行跟風囤積幾架馬車,能夠提供的錢財就不少了。”
彭誌筠從來不吃獨食,這也是他能將西市的牙行做成長安城第一牙行的重要原因。
特彆是牙行的性質,決定了它是需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這個時候,口碑就很重要。
不吃獨食的彭誌筠,在長安城各個坊都能找到合作夥伴。
“那我就放心了,明天再去各個馬車行看看,爭取把所有的馬車都買下來。”
……
長安城居住的人口近百萬,並且還在不斷的增加。
每天,這座城市都要消耗大量的糧食等物資。
這就為周圍州縣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巨大市場。
一馬車一馬車的各色貨物,從早到晚的被運輸到這座古城當中。
特彆是楚王府開始修建作坊城,對各種材料的需求達到了一個讓長安城各個商家興奮不已的程度。
青磚、水泥、沙石、木料……
除了鋼鐵及一部分水泥,絕大多數的材料,李寬都是安排王富貴從市麵上購買。
這麼大的采購量,幾乎將長安中各家作坊的庫存一掃而空。
附近州縣的商家聽聞這個消息之後,立馬也都紛紛將自己的貨物送過來售賣。
當然,由於運輸和成本的問題,主要是長安到涼州的水泥路沿線的一些商人才真正的得到了好處。
水泥路的開通,本來就刺激了馬車銷量的暴漲。
作坊城的開始大規模的展開土地平整和修建,就更是刺激了馬車的需求。
遠離長安城二十來裡,但凡是要采辦什麼東西,沒有馬車都是不方便的。
由於王富貴采辦物資的時候,都是要求大家送到作坊城指定地點的,所以,想要做作坊城生意的商家,都得趕緊多購置幾輛馬車。
哪怕最近長安城的馬車價格已經比去年上漲了一倍,他們也舍得花錢購買。
舍不得小錢,掙不到大錢啊。
……
楚王府馬車作坊。
經過了幾個月的整改,作為作坊城第一家實現生產的作坊,今天總算是迎來了第一輛馬車下線。
說是下線,自然就要提到李寬特意設置的流水線。
往常,不管是製作馬車也好,其他器具也好。
往往都是一個匠人負責一架馬車,從頭到尾把它做好。
頂多也就是車軸和車輪這些特彆的東西,會由專門的匠人負責製作。
但是,在楚王府的馬車作坊裡麵,李寬卻是一改常態,要求每個工匠隻製作一個零件,由專門的人員搬到指定的工位之後,由負責組裝的匠人安裝在特定的位置。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比較原始的流水線。
“王爺,一刻鐘就就能製作一架馬車,還是這種複雜的四輪馬車,實在是太出乎人的意料了。”
看到一架接著一架的馬車被人拉出作坊,戴全發出了驚訝之聲。
在此之前,李寬要求馬車作坊每天至少要生產五十架馬車的時候,戴全還覺得不可能。
除非雇傭上千名匠人,晝夜不停的製作,才有可能達到這個水平。
誰知道,楚王殿下隻不簡單的提了幾個建議,馬車作坊的一百多個匠人,居然就能做到日產五十架四輪馬車。
實在是太奇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