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貞觀五年最後一天上朝。
之後,大部分官員就可以迎來一個長假了。
不過,作為戶部尚書,唐儉的輕鬆日子可沒有那麼快來臨呢。
“陛下,這是貞觀十五年的賦稅統計結果,相比去年有百分之十八的增長;我們大唐如今已經連續五年保持了兩位數的賦稅增加,實在是可喜可賀啊。”
唐儉臉上露出笑容,將戶部最新統計出來的數據簡要的進行了說明。
自從當年戴胄擔任戶部尚書的時候,跟李寬打賭輸了,進入戶部的胥吏就需要通過觀獅山書院組織的算學測試,這個事情,最開始的效果不是特彆明顯。
不過經過幾年的發酵,大家就會發現戶部統計數據的效率有了質的提升,再也不用擔心天天被李世民追著問數據出來了沒有。
“又增加了百分之十八?太好了!我大唐明年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尚書左仆射房玄齡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至於李世民這個大腹黑,則是坐在那裡麵無表情的樣子,實際上心中卻是樂開了花。
這幾年,可不僅僅是戶部的賦稅在增加,李世民的內帑收入的增幅更加厲害。
家中有錢,心中不慌啊。
“唐尚書,大唐最新的人口統計結果有嗎?”
賦稅收入的變化在李寬的預料之中,他倒是沒有感到有什麼好奇的,
不過大唐的人口變化,卻是他關心的,
有的時候,李寬都忘記了那個破係統還給自己一個人口增加一千萬的任務沒有完成呢。
也不知道進度到底怎麼樣了。
“對啊,大唐這幾年風調雨順,各州府的人口數量有什麼增加呢?”
房玄齡也很是好奇的問了一句,
一直以來,朝廷是很重視戶籍統計的。
但是這種統計往往都是形容多少多少戶,並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
一個人一戶的算一戶,十個人一戶的也算一戶。
這一萬戶到底有多少人,誰也搞不懂啊。
這年頭的流通人口是比較少的,真要統計一個相對準確的人口數量,其實也沒有想象的那麼難,隻不過需要花費一些人力物力就是了。
“這……如今南洋水稻在山南道和江南道得到了大規模的種植,嶺南道也有人在種植南洋水稻,糧食價格已經比貞觀初年下降了三成,想來許多百姓都不用擔心餓死,所以各州的戶數肯定是在增加的,但是具體增加了多少,還需要再確認。”
唐儉的祖父唐邕,曾經擔任北齊尚書左仆射,父親唐鑒,是隋朝的戎州刺史,妥妥的世家子弟。
再加上他自幼就跟李淵和李世民相熟,所以仕途算是非常順利。
不過,這也導致一個毛病,就是他對基層的東西,相對缺乏了解。
“不用擔心餓死?唐尚書,戶部對百姓的期待,就是不餓死嗎?”
李寬聽了心裡覺得有點不舒服,忍不住刺了唐儉一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