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就坐落在含元殿旁邊,是中書省、門下省等眾位大佬下朝之後辦公的地方。
今天,朝會上並沒有討論什麼太特彆的事情,所以結束的比往日要早一些。
房玄齡和魏征等人,下朝之後就去旁邊的紫宸殿處理政事了。
而李世民則是迅速的換了個裝,帶著李忠和李君羨,還有幾個武藝高超的護衛偷偷的出了大明宮。
當然,身後肯定會有百騎司的人員暗暗跟隨。
“長安城的變化還真是挺大的,這歸義坊朕曾經也是來過的,沒想到現在已經完全找不到當初的痕跡了。”
李世民去的第一站就是歸義坊。
這段時間,歸義坊可謂是頻頻占據長安城百姓茶餘飯後的頭條。
特彆是這幾天,歸義坊新一期的房子熱銷,而作坊城那邊又鬨出退房風波。
雖然之後以楊本滿的絕殺招數把這事擺平了,可以著實算是讓作坊城和歸義坊徹底的進入了長安城百姓的視野。
“是的,也就是韋家和杜家聯手,才能這麼快速的完成歸義坊原有土地和房屋的收購,然後又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完成了拆遷和一部分房屋的改造,才有了陛下眼前的景象。”
雖然李忠跟楚王府的關係稍微有點特彆,但是並不表示他就因此為敵視韋家和杜家。
一碗水端平,這基本上是帝王身邊情報頭子必備的一個素質,要不然肯定乾不長久。
畢竟,一旦帝王覺得你有私心,對你的信任感就沒了。
而這種崗位,如果得不到帝王的信任,是不可能坐得下去的。
“克明去世之後,杜構和杜荷著實談不上多麼的爭氣沒,沒想到這一次居然辦了一件利國利民還利家的事情,可謂是一箭三雕啊。”
李世民對杜如晦還是很有感情的。
房謀杜斷,房玄齡跟杜如晦可謂是李世民的左臂右膀。
連帶著他對杜構和杜荷也多關心了幾分。
“確實如此,聽說開發歸義坊這個主意,最開始還是杜荷提出來的,然後才找到韋家合作。韋杜兩家合作,在長安城裡辦不成的事情,還真是不多。”
“韋家負責歸義坊建設的是誰?”
京兆韋家,那可是響當當的豪門。
李世民當初迎娶韋貴妃的時候,就含了拉攏韋家的意思。
“是韋思仁,韋貴妃的侄子。韋家的商業事務,主要都是由韋思仁在負責,也算是年輕一代當中的翹楚。”
唐朝並不像是明清那樣,商人的地位那麼低。
像是韋思仁這樣的勳貴子弟,雖然經商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做得好的話,在家族中的話語權並不會低。
畢竟,再怎麼勳貴豪門,也是要吃飯的。
“韋家這幾年的勢頭比杜家要強多了,也難怪杜荷會跟他們合作。不過,這種事情還是大家合起來搞畢竟好,單打獨鬥的話,難度增加了不說,到時候大家還免不了要同台競技。”
對於這種改善長安城居住條件的行動,李世民還是支持的。
哪怕是韋杜兩家的合作,給李寬帶來了衝擊。
“是的,趙國公府上如今也跟韋家、杜家合作,準備開發歸義坊旁邊的一些土地,如今已經在收購百姓們的房屋了。這段時間,長安城其他的勳貴也都動作頻頻,要麼往遼東安排人手,要麼在長安城準備大展身手。聽說大唐交易中心裡頭,水泥的價格都已經比年初上漲了兩成,而鋼條則是上漲了三成呢。”
百騎司可是在各個勳貴家中都安插了探子,這基本上是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
所以李忠對於各家的動靜,還是比較了解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各個勳貴家中保密工作做得那麼差,而是這些消息,人家沒有想著要瞞著百騎司。
真要是涉及到一些關係到家族存亡的事情,百騎司的探子數量哪怕是增加一倍,也不見得能夠打聽到準確消息。
“商品價格上漲了,作坊生產這些商品的意願就會增加,商人們就會擴大這些商品的產能,最終商品價格還是會回落到一個合理的水平。如今水泥和鋼條,在大唐已經不算是稀罕物件,朕估計緩過這段子之後,價格就會降到合理水平。”
李世民將自己從觀獅山書院商學院學到的東西,直接運用到了日常之中。
一般人不大願意去研究商業,但是觀獅山書院不一樣。
借著發展作坊城的機會,專門在作坊城裡頭設立了觀獅山書院商學院,讓旗下各個作坊的掌櫃都去兼任教諭。
所以商學院雖然才建起來不到一年,卻是已經陸陸續續的推出了一些理論,甚至還專門設立了一個《財富周刊》,用來刊登各種經濟理論和新聞。
“陛下聖明,這段時間,各處的水泥作坊確實都是在快速的上馬,估計到明年底,大唐的水泥產量就能翻一番;而那那些煉鋼作坊,也都在不斷的擴產,甚至因為鋼鐵的熱銷,一些原本在楚王府府煉鐵作坊和長孫家煉鐵作坊的壓迫下快經營不下去的煉鐵作坊,也迎來了生機。據說,戶部的商稅,單單最近一個月的收入就比得上幾年前全年的商稅呢。”
商稅這個東西,是在李寬的推動下才發展起來的。
從最開始的市舶稅,慢慢的擴展到其他稅種。
而實施的地方也從登州、涼州開始慢慢的擴展到大唐全境。
如今,戶部是完全嘗試到了商稅的好處,開始全力支持商業的發展。
“這麼說來,今年的賦稅收入,還可以繼續保持往年的高速增長咯?”
雖然戶部尚書唐儉沒有跟在身旁,但是李世民覺得問李忠也是差不多的。
作為朝廷的錢袋子,戶部的一舉一動,絕對是百騎司重點關注的對象。
“從目前了解的初步情況來看,今年前九個月的賦稅收入,已經快要趕上去年全年了。所以今年的賦稅收入繼續高速增長,幾乎是必然的。”
“今年增加的這麼多?”
按照李忠的說法,李世民覺得今年居然有可能增加三成的賦稅收入,這可是史無前例的比例,讓他感受到了一絲不真實。
“是的!因為從今年開始,楚王殿下把市舶都督府收繳的市舶稅,全部都上繳給戶部了,單單這一塊的影響,至少就有兩三百萬貫。所以今年的賦稅收入才會明顯高於往年。”
錢的重要性,隻有經曆了社會毒打的人才能最真實的感受到。
像是李忠管理的百騎司,其實就是一個花錢大戶。
所以對於錢的重要性,他比一般人理解的更加深刻,也更加重視。
“當初朕答應寬兒,市舶都督府十年的市舶稅都歸楚王府,現在還沒有到十年吧?”
“確實還沒有到十年,不過市舶稅的金額一年比一年多,增長的速度非常的快;雖然有一部分被花在了市舶水師身上,但是每年結餘的金額也非常巨大。所以這次楚王殿下從高句麗回來之後,就把今年的市舶稅上繳到戶部了,估計唐尚書準備給陛下一個驚喜,所以還沒有跟您彙報呢。”
說到這的時候,李忠突然意識到自己似乎說的太多了。
本來李寬跟唐儉是想著在朝廷製定明年財政預算的時候來跟李世民彙報這事,因為李寬想讓戶部重點支持遼東的建設,這必然需要巨大的資金。
正好市舶稅可以填補這一個缺口,也免得影響大唐其他州府的建設。
不過,現在李忠說漏嘴了,李世民自然也就立馬知道了。
好在他並沒有覺得自己被欺騙了,反而因為李寬放棄了如此豐厚的市舶稅收入而感動不已。
“走!我們去作坊城看一看吧!”
……
這幾天,李寬每天上午都忙著去觀獅山書院的各個研究所確認各項研究的進展,然後下午則是睡一個午覺,接著就陪小玉米和小土豆玩耍。
今天也不例外。
“轟隆!”
就在李寬剛剛回到府上,天空中居響起了一聲悶雷。
深秋時分居然還打雷,這還是非常少見的。
李寬抬頭看向天空,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烏雲密布,不由得暗暗皺了皺眉頭。
“王爺,長安城已經有段時間沒有下大雨了,看這模樣,似乎要把前幾個月沒有下的大雨都下回來呢。”
晴兒跟在李寬身邊,抬頭看著烏雲密布的天空,忍不住開了一個玩笑。
已經二十多歲的晴兒,身段是完全的張開了。
如果她不是李寬的貼身婢女的話,估計楚王府中,早就有無數的管事想要把她娶回家。
現在的話,誰也不敢多看她幾眼。
彆看晴兒隻是一個丫鬟,但是在楚王府中,地位卻是非常高。
也就是程靜雯、武媚娘、小玉米和小土豆這些主人,還有來福、王玄策等少數幾個人的地位比她高而已。
並且,因為她在李寬麵前說得上話,哪怕是程靜雯和武媚娘,對晴兒也頗為客氣。
有的時候,程靜雯反倒是覺得李寬不如把晴兒收入府中得了。
那個時候,左右不過是一個妾氏,她這個王妃,完全可以死死的壓著她。
哪像是現在啊。
“今年秋天都沒有怎麼下雨嗎?不應該啊,都說秋雨綿綿,往年的秋天,長安城都會持續的下一段時間的雨水的。”
對於農業社會來說,風調雨順的重要性,是再強調也不為過。
李寬之前沒有留意長安城的天氣變化,如今聽晴兒這麼一說,倒是感覺到了不正常。
“是啊,我也覺得奇怪,怎麼今年秋天的雨水這麼少呢。其實不僅是今年秋天,今天夏天也沒有下什麼大雨。好在關中地區這幾年的水利設施修建的非常完善,倒是沒有對農作物的生長帶來太大的影響。但是我們的茶園裡頭,秋茶的產量卻是明顯比往年少了兩成呢。”
看到李寬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晴兒自然而然的就多說了幾句。
“看這樣子,似乎今天的雨不會小,可彆搞出什麼幺蛾子出來。”
李寬來到大唐的這些年,基本上算是風調雨順。
哪怕是偶爾來點嚴寒或者乾旱,整體影響都是可控的。
但是,老天爺可沒有那麼好說話。
按照正常情況,給你來點洪災、旱災什麼的,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眼下正是開發遼東的關鍵時刻,李寬自然是不希望大唐遭遇到什麼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