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達的反駁,仿佛吹響了長孫黨反對李寬提出的科舉改革的號角。
很快的,立馬就有其他人跳出來表示反對。
不管是什麼朝代,總是有一些人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你不是我這個陣營裡頭的人,那麼不管你提出來的東西是好是壞,我都是要反對的。
這個屬性,到了明末東林黨黨爭的時候,發揮到了極致。
“楚王殿下,按照您的這個說法,難道那些賣身為奴的人,也有資格參加科舉嗎?那朝廷的威嚴何在?”
“現在的科舉已經完成科研勝任為朝廷輸送人才的任務,微臣覺得沒有什麼需要再改革的了。
哪怕是改革,也不是把什麼阿貓阿狗都往朝廷的大門口送。”
“科舉是為朝廷選官的很重要途徑,如果過於放鬆科舉的門檻,那麼到時候肯定會有許多不懷好意的人混入其中,給我大唐百姓帶來巨大的損失。”
……
各種各樣的觀點紛紛被人給拋了出來。
當然,李寬自然也不是孤軍奮戰。
以許敬宗這個教育部長為首的楚王黨,也站在那裡據理力爭。
“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隻要能夠為我大唐的發展提供助力,隻要對我大唐的發展有好處。
這樣的人才,我們就有必要把他們納入其中。
隻有朝廷把各種各樣的人才都納入到了管理之中,那麼民間各行各業就有可能都在朝廷的指揮下得到發展。
甚至誇張一點說,哪怕是有哪個地方有野心家想要鬨事,他們手中都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人才出來。”
“許部長,此言差矣!會站出來鬨事的人,大部分本身就不是什麼人才,要不然也不會選擇以卵擊石的方案來對抗朝廷。
如今朝廷的五門科舉,已經完全可以滿足需求,大家對科舉的滿意度也達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
這個時候懟科舉製度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很顯然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吏部尚書高士廉,今天算是長孫黨的代表人物了。
反倒是長孫無忌這個當事人,沒有怎麼說話。
“大唐如今每一天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朝廷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種多樣的。
舉個例子,像是那個明年就能開通的長安城到洛陽的鐵路,以前就從來沒有過的吧?
到時候朝廷如何去管理這些新的東西,如何去規劃這些新的東西,都是需要更多專業化的人才。
哪怕是一些大戶人家的仆人,如今識字率都已經大大的提升。
其中一些人才,也一樣可以給他們機會為朝廷服務。
至於各個作坊的匠人,那就更加不應該給他們什麼限製了。”
許敬宗雖然沒有事前跟李寬做溝通,但是以他的聰明才智,自然知道今天要做什麼。
反正李寬跑出來了科舉改革的方案,他支持就是了。
誰站出來反對,他這個扛旗手就去反駁。
很快的,朝堂上就跟菜市場一樣,鬨哄哄的。
搞的李世民在禦座上看的很是無語。
說實在的,他也不能完全理解李寬科舉改革背後的目的。
說是為了個人謀利吧,似乎也不像。
你說收買人心吧,有這個嫌疑,但是似乎影響也不大。
畢竟,科舉製度改革到了現在,大部分的人都已經有資格參加了。
隻不過你有資格歸有資格,有沒有能力又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