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師,父皇突然把四個召回長安,還冊封他為濮王,這個事情背後,是不是有著什麼不一樣的含義?”
東宮之中,看著明顯衰老了一些的於誌寧,李治很是耐心的請教。
雖然他也算是一個聰慧的人。
但是這段時間朝中發生的事情實在是太大多了,李治的能力和見識,明顯還是有一些不夠。
當然,最關鍵的是他手中的力量比較有限,不能搜集到足夠的情報,這就直接導致了很多事情他沒有辦法做出準確的判斷。
為什麼當領導的往往能夠相對準確的做出一些決定?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的經曆多,信息更加豐富,看的更加全麵。
李寬有楚王府情報調查局給他提供各種各樣的消息,李世民有百騎司提供信息,看到的東西自然不一樣。
而於誌寧這些世家大族的當家人,雖然手中的力量沒有李寬和李世民的那麼強大,但是也都有自己的消息來源。
要不然世家大族的生命力怎麼可能那麼頑強?
“陛下一直都是很喜歡濮王殿下,這個事情在朝中不是什麼秘密。但是這一次的聖旨,出來的確實有點突然,背後除了陛下的喜愛之外,難免會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隻是現在我們還不知道而已。”
說實在的,於誌寧現在也有點慌。
李世民突然冊封李泰為濮王,並且把他召回長安城,這對東宮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要知道,如果正常在李泰和李治之間選擇的話,李世民肯定是會選擇李泰的。
隻不過當年李泰一不小心說錯話了,結果最終雖然逼反了李承乾,卻是讓李治撿了便宜。
如果李世民重新啟用李泰,雖然朝中也還會有很多阻力,但是可能性卻是完全存在的。
眼下於家把全部身家都壓在了李治身上,這要是到時候登基的不是他,那於家絕對要倒大黴。
當然了,這些話,於誌寧沒有辦法跟李治直說。
“父皇會這麼做,肯定是有人在他的麵前提議了什麼,否則他自己是不合適主動提出來的。”
這點見識,李治顯然還是有的。
“就朝中的幾方勢力來說,楚王黨的人,肯定是不會跟陛下提出這種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
而那些世家大族,大部分我都已經去溝通過,他們大多數都是願意支持太子殿下的,哪怕是有些沒有表達意見的,也不會站出來反對。
這個時候,也就是朝中帝黨和長孫黨的人,有可能會跟陛下提出這樣的建議了。
但是再進一步的考慮,帝黨的人物既然不願意摻和儲君爭奪,按理說也不會去乾出這樣的事情來。
畢竟,濮王殿下回到長安城之後,大家難免會把他的回京跟儲君爭奪的事情聯係在一起。”
於誌寧簡單分析之後,李治的眉頭立馬就皺了起來。
“按照於師你的說法,這件事情是舅舅主動提出來的?”
“也有可能是陛下自己主動提出來的,但是這種可能性不是很高。”
於誌寧這話說完之後,書房之中陷入了短暫的沉寂。
這個事情如果是長孫無忌主推的,那麼背後意味著什麼,誰都清楚。
李治現在很憤怒,但是又無可奈何。
太子黨現在還是太弱小,要不然也不會跟長孫黨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