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兩天前。
包裹鐵皮的新型螺旋槳輪船,出航了。
長達九十多米寬三十多米。
這個造型反而比較像後現代的遊輪,但也正是明輪船的限製導致的。
兒寬自己也很清楚,船越瘦長,速度越快。
但是,船越瘦長,蒸汽機的震動就越厲害越誇張。
這第一艘是為了驗證螺旋槳,而不是拿來量產,所以就選了寬體。
正好寬體在海上行駛平穩到誇張,所以霍海就乾脆乘坐了這艘全新的螺旋槳輪船初航。
說起來,他的速度比之前的明輪輪船還慢一些,但好處是平穩,非常平穩。
霍海也看了船廠其他幾個沒有成型的船舶平台,其中一個長九十米寬十米的平台,開始啟動之後,居然能把墊在下麵的架子給震散!
但霍海也知道,那才是適合運輸的神器。
如果那種九比一的比例的細長船隻能夠製造出來,那就是大漢開始統治全球海洋的時候到了。
但問題是,那種形態,需要船體結構的剛度遠超現在,所以一方麵材料學要繼續推進,一方麵鐵皮、鋼架的鉚接、焊接等工藝還要繼續進步才行。
霍海感覺,兩三年內可能沒戲。
不過這事兒一旦成了,就意味著……可以大規模生產了。
因為鉚接焊接加上修船造船用得著的機械,這些結構本身對工業生產也是有巨大的提升的,對於鋼鐵廠等地方的產業提升也是有大用處的。
如果到了那一步,自然是全行業往前邁步了,那也就意味著航海時代真的來臨了。
不過不是現在。
霍海乘坐著全新的船隻南下,同船帶了一百八十八門成都產的最新款開花彈膛線炮。
這玩意兒,射程隻有現在正在列裝使用的射程的三分之一,隻有一千五百米左右。
但是!它輕啊!
要不是還需要拉炮彈,這巨輪一次性能拉四百門膛線炮!
為什麼霍海需要這個?那是因為霍海對於鴉片戰爭的了解。
很多年裡,都有人說船堅炮利,說清朝被英法擊敗是因為英法高科技大炮比清軍的厲害。
純屬放狗屁。
清軍的主力炮有兩款,一款是紅夷大炮,極限射程五公裡,一款是改進版沙門炮,極限射程比紅夷大炮短,但是有效射程比紅夷大炮遠。
除此之外,清軍還進口了一堆西方最先進的炮最終很多武器一炮沒打,在幾十年後被八國聯軍拉走了。
而英法呢?
法國用的主炮還是射程一千七百米的加農炮,什麼意東西?那可是元朝時期的技術了!
英國呢?用的是1826型12磅長艦炮,這玩意兒比法國那個垃圾加農炮還垃圾還老舊!
那怎麼打輸的?
就一個字!多!
英法一艘船上,放了幾十門炮,幾十條船在海上。
也就是說,一千多門炮一起開炮。
清軍這邊呢?你再厲害的武器,也就炮樓擺了兩三門炮。
那英法的船先不先進呢?
答案是先進個屁。
還不到宋朝水平。
英國當時打鴉片戰爭,雖然已經有了蒸汽機船,但可沒有蒸汽機船戰艦更彆說鐵甲艦了。
英國出動的隻有兩艘蒸汽運兵船算是新時代的產物,其他的都是風帆戰列艦。
這風帆戰列艦的風帆的確高級,但是船本身,那就是宋代二流船舶的水平。
就這,打的清朝滿地找牙。
這叫什麼?這是科技嗎?
這就叫人海戰術。
很多人想象中,應該是清朝人巨多,然後被少量持有高科技武器的英法聯軍吊起來打。
其實真相是,清朝各地軍隊全是吃空餉的,軍隊裡根本沒人,然後被人海戰術的英法使用落後的武器打的滿地找牙,然後統治者嚇破了膽,聽了下麵人推諉責任的吹噓,還以為英法技術高的不行,打一次怕一次,最終變成縮頭烏龜。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法雖然沒啃下大清,但是在大清這兒獲得的錢,比他們整個大航海時代搞的錢都多。
畢竟大明時代,全球挖出來的白銀七成自動流向大明,誰家都沒剩下什麼錢。
有了清朝2091萬兩白銀,英法才真正的升級了武器生產線,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武器形成代差碾壓。
當時清朝最大的問題是,人家炮群被船扛著跑,隨時打你任何城市。
而你沿海上百個城市,不可能每個城市都放置能和英法主力艦隊對轟的炮。
如果再第一次輸給英法後,清朝立刻發動全部沿海地區所有有生力量,製造收集船隻,然後沿途挨個拔掉英法據點一路逼英法主力艦隊海戰,甚至主動襲擊歐洲本土,那英法那種體量連泡都冒不了一個就會被清朝給滅了。
結果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吸取到的教訓是‘看來我也該做生意’,然後瘋狂種植煙土,反向賣給英法。
出貨量又大貨又好,直接乾的英國內部百分之二十以上人口抽大煙,直接給英國都乾蒙了。
大清是記吃不記打,隻學怎麼搞錢,卻看不懂海上霸權就是拳頭。
最終自己反而全民毒癮,社會崩塌,最終一聲炮響結束了大清的生命。
而拳頭有時候不一定要重,但一定要多。
畢竟雙拳難敵四手。
所以,霍海對於炮的要求是,你彆管它先進不先進,什麼好用皮實又便宜,就可勁兒的造!
一百八十門炮,是送去給前麵過去的船用的。
等霍海到了之後,這艘新式巨輪還得再走好幾趟,多運一些炮下來。
就彆管這些東西打進去炸不炸,就算是砸,也得砸倒一間房子壓死一個人。
那萬炮齊轟,你死不死。
雖然霍海的策略是一定要全方位拿下南越國,但倘若不行,難道活人還要被尿憋死?
炮艙。
霍海帶著居元站在炮旁邊,看向炮兵:“開炮!”
船艙旁邊的炮兵立刻上前:“大人退後一點,雖然現在的炮已經很安全了,但是還是有可能會炸膛的。”
霍海:“炸死算為國捐軀。”
這概率幾乎算是不太可能出現炸膛的情況了,真那麼倒黴出現了,就這運氣,喝涼水也得噎死。
隨著炮兵的操作,大炮轟然擊發!
現在船停著,試驗炮威力的,是專門綁在船舷上放下水的小船。
上麵還堆滿了木箱。
居元拿著望遠鏡看著小船。
轟然一聲,隨後無事發生。
居元疑惑的回頭看了一眼,又對準望遠鏡看。
然後才看到那小船上轟然爆炸,包括上麵的箱子,全部炸成了碎片。
本來堅固的船隻和木箱,就像布袋一樣軟塌了下去。
而船上也燃起了熊熊火焰。
居元震驚的回頭:“這!”
霍海:“記住了,以後在你的轄區,禁止任何私人擁有炮,但凡有炮管形狀的東西出現,並且裡麵開了膛線,全部抓起來。”
霍海背負雙手笑著:“你要是做不到,或者監守自盜。”
“那到時候我就把你綁起來炮決。”
居元並沒有聽霍海在這兒開玩笑,而是被炮的額威力震驚的無以複加。
至於居元為什麼在這兒,事情還得回到六個月前的三月份。
……
春闈之後,閱卷工作持續了一個月。
這已經算是快的了,畢竟試卷裡有很多是填空題,直接就對著答案判題。
但是很多寫公文寫文章,寫民生的題目,就比較複雜了。
需要審閱。
不隻是審閱,而且是交叉審閱。
所有考生所有試卷都糊上了名字審閱,看不出優劣。
第一次審閱,不是最終打分,而是第一次基礎打分。
基礎打分結束後,在所有參加考試的考生中,選拔出了前一千名的試卷,轉運到第二審閱場。
由工作人員,進行排字印刷標準字體。
然後送給多個打分組進行交叉審閱。
然後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剩下取平均分。
然後排名。
這個辦法是霍海想的,霍海實在是記不清楚科舉具體是怎麼閱卷的了,又對現代考試閱卷方法不是很認可。
沒辦法,這現代考試是上千萬考生考試,然後閱卷,閱卷老師遇到認識的人寫的字一眼看出來的概率幾乎為零。
但是科舉考試可不是。
科舉考試的最終審閱組如果遇到熟人的字體,百分之百能認出來,畢竟最後試卷沒有那麼多了。
所以,需要用謄抄這個方法。
很明顯謄抄不如排版印刷快。
那排版印刷了都,為什麼還要單人審核呢?
直接根據跳水的規則,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去掉水份之後算平均分不就完事兒了?
所以,才有了科舉和現代考試雙重閱卷保險合起來還搞了個創新的形式出現。
最終閱卷的團隊,是司馬相如、張湯、梅黑夫九卿之三,文翁為代表的三位退休大臣,還有楊連成趙過卜式三個企業代表組成的九人組進行審核的。
他們在遇到差彆特彆大的看法時,也要集中審閱。
比如司馬相如張湯就對公文形式很看重,有時候卜式趙過給高分的,他們就直接給了超低分。
原因也很簡單。
如果上麵有一件事情交代下來,你連寫一個公文跟民眾和屬下把這件事情表達清楚的能力都沒有,需要三天一大會一天一小會反複去交代這個事情。
那讓你為官,那不是耽擱事兒麼。
如果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反複開十個會才能做,那一年做一千件事兒,整個衙門的人豈不是不用回家了?
真當蠟燭,燃燒自己是吧?
把蠟燭都燃燒完了,讓大漢官場留下一堆棒槌?
卜式趙過他們也覺得張湯司馬相如說的有道理。
但有時候,張湯司馬相如給了高分,趙過卜式也會給低分堅決打擊。
原因也很簡單,有些人對科學的認知屬於一知半解靠猜測。
張湯司馬相如不那麼熟悉,所以自己也看不出來這些考生再瞎扯淡,所以就給高分了。
被趙過他們看出來後,堅決給低分。
而大部分時候,九個人的意見差彆不大。
畢竟那種沒本事卻能考糊弄糊弄進前一千名的人……你還彆說,他們都是些人才,雖然不能讓他們考上進士,但可以掛個名讓他們去有些特殊部門去。
最終,審閱結果送到了劉徹手中。
劉徹此時正在和李蔡說這個事情呢:“這一次,參加科考的人中,勳貴子弟隻占據百分之三,百官子弟隻占據百分之八,合起來才百分之十一,而將士子弟,高達百分之四十五。”
“你覺得這次的第一名,會不會是一個良家子?”
李蔡就是良家子將士出生,自然是對他們有好感的:“按比例看臣覺得很有可能,臣也這麼希望。但是具體落實到事情上,那就純看運氣了。”
劉徹點頭:“確實。”
王內侍端著盤子:“陛下,結果出來了!”
按照一開始定好的規矩,結果出來了由劉徹親自審閱,親自審閱後再放榜。
所以現在結果就寫在榜上,但不一定放出去。
這畢竟是第一次科考,劉徹很激動,抓過了榜單,拉開看了起來。
這一次,劉徹要選八十八人。
不是隻留八十八個人當官,而是前一千全部留下當官,但是大部分要發往地方上。
甚至包括去其他侯國封國做商稅收稅官。
但要選出八十八人重點培養。
所以,榜一拉開,就是第八十八。
“貝伯,丹徒縣人?”
王內侍急忙翻開了本本:“這個貝伯,年齡三十六歲,三年前在丹徒為小吏,後來陛下不是邀請天下年輕才俊都來觀禮圍獵嗎?”
“那個時候貝伯是跟隨會稽郡太守的兒子來的長安,來到長安後,就乾脆不回去了,而是找到了工作,在牧場做送奶工。”
“送奶工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了,把奶送到訂奶的客戶家裡時,天鬥還沒亮呢,所以貝伯就報名開始學新學。”
“他讀完小學後開始自學,同時在平陽縣運輸公司做賬房。”
“大概是三個月前,他離開了平陽縣運輸公司,而成為了平陽侯國丞役,以這個名義報考,被平陽侯選送。”
劉徹恍然大悟。
這應該是個很好學的人,在他工作的地方所有人都知道他對於新學樣樣精通,於是在科考消息傳出來後,曹襄這個家夥為了拉高自己推選的人的成績,就請這個貝伯加入了平陽侯府然後以推舉生的身份產考。
所以雖然是侯爵推薦的,其實卻算是小企業中誕生的讀書種子。
可惜年紀太大了。
這要是擱在五年前,這個年紀再上個幾年班就得嗝屁了。
不過在現在這個時代,也不好說。
劉徹點了點頭,繼續看。
因為是第一次,所以劉徹看的很認真,不是怕有人從中作梗作弊,而是真的想要了解所有人的來曆。
很快劉徹發現,正統的上過學的人,數量遠比自學的人多。
越是讀書時間長的,寫作能力越強。
從老儒生轉化來的新學生,引經據典特彆厲害,文章加分加的多。
而在一線工作過的人,對於新學的科學知識掌握的非常牢固。
雖然這些參考的人肯定人人都看過所有期的科學報,但一線工作過的人能完全看懂且記下,甚至可能實際驗證操作過,所以普遍在這方麵偏強。
整個名單不出劉徹預料,良家子的子嗣占據了四十七個名額,這可是一半以上了!
原因也簡單,新學一開始就是從軍隊中開始的,最開始第一批學習的除了將士,就是一些年紀大的將士的子女。
而最終八十八人名單中,有十八個年輕的將士,還有二十九個將士子弟。
其中,雖然有勳貴子弟,但是目前正在軍中任職的勳貴子弟才有人考上,而那些沒有任職的勳貴子弟,那是一個都沒考上。
那麼多參加考試的,一個都沒有考上的。
百官子弟也有,一共隻有八個,按比例看,和他們參考比例差不多大。
如果從地區看的話,長安鹹陽三輔這一塊的人,占據了二十三個。
如果再長安久居兩年半以上就算的話,這個人數將會高達六十五。
除了長安,成都有十八個人考上。
再然後就是齊郡魯國合起來有十七個,惜敗。
簡單來說,參與新商改越深入的,中的人越多。